【清明节征文】回忆母亲的坚强与隐忍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多年前,当母亲还健在的时候,在我们所生活的那个农村地区,经常是十年九旱,有的村民用庄稼人的幽默与风趣,美其名曰:我们这穷乡僻壤之地,真是远近闻名的十足的“旱包子”!


特别是六月三伏天,村民正需要雨水的时候,我们那里经常不下雨,导致村民经常为吃水的事而焦头烂额。小时候,每逢六月三伏天,我们湾子里唯一一口水井里的水,经常难以满足整个湾子里100多位父老乡亲的饮用。成语里有一个词语是:“僧多粥少”,而我们那里的真实情况是:“人多水少”。我们湾子里水井的水,是由水井旁边堰塘里的水“循序渐进”的缓慢渗透而来,可是,由于长期不下雨,堰塘里残存的水源已经所剩无几,这就直接导致堰塘旁边水井的水经常干涸见底,以致于供不应求。这正印证了一句俗语: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人是离不开水的,没有水,做饭和洗衣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很成问题,还何谈其他呢?为了获得最基本的饮用水,为了能给家人做饭,当然也为了能把最基本的生命维持下去,妈妈以商量的口气对二婶说:这样吧,既然水井里有限的饮用水,在白天的时候都让别的身强体壮的村民给“吃干榨尽”了,我们也抢不过那些男同志,为防止和其他村民因为抢水而发生不必要的冲突,那么,该隐忍咱们就隐忍吧,反正都是乡里乡亲的!白天咱们就不和别人抢吧,让那些身强力壮的男同志先去挑水吧!那咱们就趁晚上的时候守候在水井旁边,最好能守一整个晚上,这样的话,干涸的水井经过上面堰塘一整个晚上的渗透,到第二天凌晨,水井里面多多多少总还可以储存一部分水源,这样一大早相当于我们捷足先登而率先抵达水井旁,那么,这些水源我们是可以名正言顺的、光明正大的率先取用,这也是别人无法说三道四的。


二婶非常赞同我母亲的提议,于是,母亲和二婶两人在傍晚的时候,便将床铺抬到水井旁边的堰埂上睡觉,在堰塘的埂子上睡一宿,目的很明确,也很单纯,只是想在第二天早晨能够早点醒来,以便于当之无愧的、捷足先登的获得饮用水,以便能够把最基本的生命给维持下去。这其中的艰难与艰辛,无论我怎么描述,那些长期居住在城市里不缺水吃、不用为吃水而发愁和忧心的人们,可能也是非常难以理解其中所灌注的辛酸与苦涩。


当时,如其说妈妈和二婶在水井旁睡了一整个晚上,倒不如说她俩在水井旁守候了一整个晚上。第二天天刚拂晓,妈妈和二婶便早早起床了,当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和最迅捷的动作到水井取水时,发现即便是辛辛苦苦守候了一个晚上,而水井的水依然捉襟见肘,把一只水桶伸进水井的最底处,有限的水源竟然无法把整个水桶都淹没。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妈妈和二婶进行了简单的分工:妈妈由于常年体弱多病而提不动水,便自告奋勇的从井口下到10米深的水井的底部,用葫芦瓢往水桶里面一瓢一瓢的舀水,而二婶由于体质要好很多,便在井口上面,将妈妈用瓢盛满的水桶用力地从水井底部提上来。


每当我回忆起这些“惨不忍睹”的心酸往事,我都会觉得在生活的逆境面前,母亲身上所彰显出的乐观与豁达之精神特别难能可贵,同时,我也发自内心肺腑的认为母亲特别伟大,因为,她能以内心强大的隐忍力量来克制自己,把获得饮用水的宝贵机会首先让给别人,而不是无理取闹的与其他村民争抢饮用水,这充分体现了她作为一个草根人士的高风亮节。


母亲本身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和支气管炎等疾病,可以说,她常年备受疾病之折磨,却还能在缺衣、少食、乏水的情况下,保持心态的积极向上,她乐观的生存着,不抛弃活下去的任何希望,从来没有说一些垂头丧气、消极不振的言语。她始终选择坚韧的生存、顽强的生存,乐观豁达的生存着,尽管她面临的生存处境是那般的艰难,尽管她经历的生活是那般的困顿。如果用现在时尚的流行语言来描述,母亲应该算是名副其实的“笑对生活、笑对苦难、笑对人生,不抛弃、不放弃,苦累并存,却一如既往的坚持着!”


当年的母亲在缺衣、少食、乏水面前,淡定而乐观的生活着、抗争着,当然,她也在努力寻找一切机会改善不利的生存环境,她拖着病体求生存的吃苦、耐劳、豁达、隐忍等诸多好的精神与品行,将永远会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动力之源,鞭策着我也笑对苦难,笑对人生,顽强而坚韧的生活着。


清明时节,我满怀深情的追忆和思念母亲,其实,更重要的是要积极传承母亲生前所彰显出来的坚强和隐忍这些富有正能量的优良之品行。

(作者:刘关波 湖北黄石市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