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浩盛
古人把应花期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二十四番花信风中,清明第三侯,花信是柳花,风是杨柳风。因而,每到清明,不由得,便想起了这样的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杏花开时,微雨如酥。因了雨的滋润,花儿越发娇艳。因了花儿的鲜嫩,更显出雨的细柔;杨柳飘处,春风似水。不知是风儿轻拂中,拂出了“风细细柳斜斜”的韵致,还是枝条荡漾间,漾出了款款来去的风——诗句是如此美妙,“杏花雨”、“杨柳风”,是神韵充盈的写意,却内敛而质朴,没有“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气势,也无“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夸张。
“沾衣欲湿”和“吹面不寒”,则是形神兼备的写实。体察之精微,描摹之细腻,让人叹服。一个“沾”字,写出了春雨的似有似无;一个“欲”字,写出了衣服的将湿未湿;而一个“不”字,分明写出了无限欢欣。是啊,清明来了,杨柳风来了,春寒料峭的日子过去了,吹面而不寒的好时光开始了,气清景明,万物向荣,叫人如何不欢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南宋诗僧志南的《绝句》。诗的前两句,也十分的好。首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其节奏和韵律,透着几分淡定和从容;第二句“杖藜扶我过桥东”,让人感觉到诗人超脱的气度:老僧拄杖独行,却无一丝孤独和凄凉。
能够细致入微地感知风雨,充满喜悦地去描述;能够视藜杖为老友,感激地说声“杖藜扶我”——诗僧志南,就像未被世俗浸染的孩童,对自然事物怀有好奇心和新鲜感,充满了热爱。
这份天真,实在叫人仰慕。有多少人,期望抵达这样的境界,却是心向往之,身不能至。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仔细观察着各种各样的人,想从他们的脸上,寻找天真的感觉。结果让我很失望: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着质疑、困惑、思虑等光芒,唯独没有清澈和干净;每个人的面部,都带着得意、迷茫、焦虑等表情,唯独没有从容和率真。某次参加诗会,某位诗人独自静坐时,从侧面,我捕捉到他眼神中一丝天真。正待细看,他转过头来,瞬间,已换成一脸世故,让我叹息不已。
春风十里,不如一派天真。诗僧志南,生平不详,却能够凭一首诗名传千古,除了诗歌本身,诗人的超凡脱俗,也是一个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