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土
记得家乡版的《数九歌》最后一句是“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眼下早已“出九”了,但见繁花似锦,桃红柳绿,游人如织。在郊外,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在此处彼处的田野,已不见犁牛的身影。老皇历还在,数九歌还在,传统的耕作方式已不在了,这是千年的河东与河西。
“犁牛遍地走”是春耕的象征,这幅犁牛遍地走的“闹春图”已很久远了,可能自从牛会帮人干活的那天起就有了。记得在汉画像石里就有“牛耕”的情形:一人扶犁挥鞭,驱牛拉犁耕田。“春耕”与“夏耘、秋收、冬藏”曾被古人视作“王制”,是不可违的自然法则。“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后多打万石谷。”可见,春耕、深耕是多么重要了,不过,现在人们多不愿在土地上“深耕”了,愿意在土地以外的地方“深耕”,比如说某某在某某地方“深耕多年”,怎样有影响有权势云云。
犹记得三十年前,家乡的田野,影影绰绰还有“犁牛”的身影。一记响鞭过后,闲了一冬天的老犍拉着犁,呼呼哧哧向前奔去。那牛拉的是“曲辕犁”,唐朝人的发明,几经改进,依稀保持着一千多年前的模样。犁牛过后,一岭岭新翻的泥土,冒着热气,散发着芳香,那芳香是五谷的香味,只有农人闻得出来。开墒之后,春耕开始了,可以种粟,种棉,种高粱,种花生,种玉米,栽红芋。如今,这些作物几乎都不春种了。春天种那些东西,烦锁,费事,周期长,还赚不到钱。
社会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改变,已让牛彻底退役了。过去家家门前拴头牛的情形不见了,皖北有名的养牛“金三角”也不见了,现在到乡下的村子里要想找头活牛怪难的。要想找犁耙看看倒是不难,那得到农家乐的农具展览室里去看,当文物看。耕牛的几近消失,使得乡村发生了不少连锁变化。作物的秸秆没了牛的消费,已是此处彼处的不得待见,鲜花不再插在牛粪上;“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当家的”已不再是农家肥,当家的是化肥、农药与除草剂。没了牛粪,种出的五谷似乎也不香了。没了牛耕,机器耕田,就是不想往深里耕,旋耕机只是在做“表面文章”,耕的很浅很浮皮潦草。牛不在地里干活,人也懒得在地里“深耕”了,到城里去,到长三角去,到能赚到更多钱的地方去“耕作”了。
如今,“不见犁牛遍地走”。牛,没有累孬,犁也想下地干活,只是,人不想那样搞了,想多想快想省,当然也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