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幸参与,唯有用心、用情、用力为之。”这是市网信办主任、蒙城县立仓镇大李集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林兵对自己一年多来扶贫工作的简短总结。
自从去年5月份“上任”以来,他和队员们想方设法帮村里建基础设施,引进项目,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也让村民们尤其是贫困户们有了干事创业的劲头。
“经得起群众的‘考试’”
大李集村位于立仓镇东约5公里,地处蒙城、凤台、怀远三县交界、芡河洼地。
6月15日上午,在蒙城县立仓镇大李集村的村部里,市网信办主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林兵正在办公桌前用电脑查找资料。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一大摞扶贫政策资料。
这个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里,除了一张办公桌,还放着两张床。也就是说,这里不仅是王林兵的办公室,还是他和一位扶贫队员的卧室。“条件确实有限,尽量克服。”王林兵笑着说,屋里连个简易衣橱都放不下,他的好几件衣服都只能挂在蚊帐的撑竿上。
王林兵驻村以前在宣传部门工作,虽然对扶贫工作有所了解,但接触不深,“严格来说,还是一个‘门外汉’”。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训,王林兵自己又找来一本又一本的扶贫资料进行学习,“政策摸熟了,贫困户的情况摸清了,扶贫才能更精准。”王林兵说,既然来为贫困户脱贫做好各项服务,各项扶贫政策、农业政策都必须掌握,否则经不起群众的“考试”。
在走访中,王林兵发现,有的贫困户年纪很大却独居破旧低矮小屋,有的贫困户住房没有出路,有的因智障被锁阴暗潮湿的小屋40余年,有的因丧失劳动力返贫……“我的工作就是把他们应找尽找地找出来,让他们应享尽享地享受国家有关政策。”王林兵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下足够的功夫,为他们的生活、生计找政策、找出路,才能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
动员能人返乡创业
据了解,在扶贫工作队驻村后,大李集村已于去年出列。该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2户455人。目前,未脱贫29户81人,贫困发生率为1.37%。能从贫困村出列,王林兵说,这和大户、能人的带动密不可分。
烈日当空,一阵微风吹过,成排的榉树、红叶石楠的树叶快速地翻转,发出“哗哗”的声响……这是记者在景盛林业种植合作社看到的场景。
“这里的景观树有200亩,是我们村的一个返乡创业的村民搞的。”王林兵介绍,这位村民叫王汉奎,今年45岁了,自初中毕业就外出打拼,于去年返乡创业。
2017年9月,蒙城县出台林业扶贫政策,鼓励贫困户种植林木、果树,发展林业生产,财政给予补助。“我们就联系王汉奎告诉其政策,让他先行投资,成立林业种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集中管理、贫困户入股经营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林业生产。”王林兵说,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带动40户136人脱贫。
村民王如义是另外一名返乡创业者。他原来在杭州经营涂料生意,今年春节回老家后,就留了下来。“王书记跟我介绍了家里的政策,动员我返乡创业,我也想为家乡发展做点贡献。”王如义说,他流转了近千亩土地,除了发展林业,还准备种植高粱和花椒,“用工做的时候得需要200人左右,每个人一天能收入80块钱左右”。
增强贫困户“造血”能力
除了通过大户、能人带动,扶贫工作队也在想方设法增强贫困户的“造血”能力。
村民王心安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工作队的鼓励下,他从银行申请了扶贫贷款,建了蔬菜大棚。“主要是番茄、黄瓜、豆角这类的,每天上午到镇上去卖菜,下午就到大棚去拾掇一下。”王心安的妻子介绍,有了这些蔬菜大棚以后,他们不仅生活条件改善了,干活的劲头更高了。
“当初建大棚的时候,周围没有水井,浇菜很成问题。我们就联系水务部门,帮他们打了一个水井。”王林兵说,看到村里对贫困户创业这么支持,朱鹤、陈小乔、陈将等一批村民也找到他,诉说他们的创业计划。
扶贫工作队驻村一年多来,大李集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在路好走了,原来破破烂烂的学校也修了。”贫困户王朝勇说,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活有奔头了,“以前觉得过一天算一天,现在是想着怎么把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除了看得见的变化,驻村扶贫工作队还给我们带来了见识和一些好想法。”大李集村村主任陈磊介绍,这也增强了他们村干部精准扶贫的信心。
据介绍,大李集村下一步计划发展虾稻共作产业2000亩以上,发展林业生产达到400亩以上,每年动员、吸引3至5位在外发展成功人士回村创业。此外,还要组建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有效盘活村级资产,实现村集体经济增产增收。
“精准脱贫,是国家的大事,社会的善事,做好了也是个人的本事。”王林兵说。 (记者 蒋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