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墨平生香满衣——列叙亳州书法兼论创作和欣赏的若干问题
时间:2018年7月4日(周三)19:30
地点:道德中宫景区院内
地址:亳州市新华路商之都对面
主办:亳州市作家协会 亳州市文化旅游公司 亳州新报
承办:谯城区作家协会 亳雅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道德书吧
媒体支持:亳州晚报 亳州新报 亳州头条新闻客户端
前言
文/杨勇
我似乎听潘克军先生讲过,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开始喜欢写字,写了个扇子甚是得意,提着在老街走,逢人便打开扇着。迎面碰见了一位老先生,借了扇子看,看后也不说好,也不说坏,说我介绍一个写字的老师给你认识吧。因此机缘,虚心扣教,潘先生才得以拜在了罗舒庭老先生的门下,进而登堂入室,进而转益多师,进而自成一家。屈指一算,已有三四十年的光阴过去了。待到春深搁笔坐,墨香不觉染青衫。此时,罗老先生已作古近二十年了。
十年前,我送小女跟随潘先生学书,在洪济桥那儿的书画院。送了不走,要讨一碗茶吃,接人早来,总得聊上三五十句。或沾女儿的光,我也能偷点笔法回去,督促着女儿练习,自己也跟着练,很是受益。到了岁尾年关,潘先生给每名学生都写了春联,女儿也写,我也写,屋里屋外贴得红通通,墨香满院,真是很有意思的时光。后来女儿去了合肥上学,我和潘先生见面也稀少了。只有在讨字时才偶尔一见。
大家都喜爱潘先生的字儿,我自然也爱。因和他相熟,数年间共向他讨要过四次墨宝,很是福份,亦殊为雅事,不妨记于此处。一次因药都名医张先生新翁之喜,我请利辛崔明贵先生作喜上眉梢图,又得了四首绝句,请潘先生小楷书于画作之上,贾玉麟先生手工裱出来甚为精美,以为贺礼,此物现在张先生家中;一次因超凡先生请辞作协主席,协会愿制作一件器物以为留念,我撰联句,请潘先生写就,刘佳朋先生镌为紫铜镇尺,此物为超凡先生藏之;一次因“花满道乡”七绝盛典事,又请潘先生为一等奖书写作品。一等奖原评为李景琦老先生的《牡丹》诗,李老却云九旬翁不愿名利事加身,固辞之,后来我说潘先生已写好了,这使李老转变念头,言潘先生的字不可以辜负,遂笑纳之。
以上三次,虽我所请,皆为嫁衣。还有一次偶尔动念,嘱蒋腾飞兄拉坯做了八只陶杯,各拟以小词,请潘先生以青花色书之。一周后潘先生写好,我交还腾飞兄入窑烧制,再两日,腾飞兄的微信来了:原以为写得浅,烧出来可能会淡,但担心是多余的。发来图片,字迹尽化入白瓷之中了。痛哉!想当时夏日炎炎,潘先生戴老花眼镜,左手执杯,右手执笔,一笔不苟,慢工细活,如此心血竟交了学费,岂不可惜?八只杯子,总该有我一只的。多次劳烦先生,竟不能保有他的一幅作品,也是可叹。
论坛做书法季,自然是要请潘先生来讲第一课的。潘先生蔚然大家,是这样的地位,也有这样的水平。这一期的讲座,现场不会有大屏,潘先生还不习惯使用PPT,他最熟悉的还是毛笔。因此,现场会有一个大的书案,案铺如雪,笔堆如山,潘先生怎能不现场示范呢?但当晚论坛不会提供宣纸,潘先生也不必拿来印章。书画之物,讲缘深缘浅,都无须刻意,亦不必介怀。
嘉宾简介
潘克军,现为中国书协会员,省书协理事,市文联副主席,市书协主席,市书画院副院长。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
主持人简介
张兰兰,笔名“听风的铃兰”。谯城区作家协会会员。编撰《亳州妇运》,开办《巾帼博学读经典》栏目。部分散文、美文作品发表于《亳州晚报》、《亳州文艺》副刊及《亳州头条》等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