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
中医是国粹之一。
但到底是先有“药”还是先有“医”,自古以来恐无定论,争议自然不少。
上古之时,先有“药”者似乎占有理论之上风,因为可以顺着时代脚印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
先看三皇。
燧人氏、太昊伏羲氏、神农氏,俗称燧皇、羲皇、农皇,是为三皇。
三皇中的神农氏尝百草鉴定植物,从自然农业向农耕社会迈出了最初的一步。而“燧人氏”只是钻木取火,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食阶段而已。神农氏尝百草,不仅辨认出哪些植物的果实可以食用,奠定了农业种植的基础,摆脱了人类因食物来源的不足而批量死亡的阴影。还开辟出了药食同源的路径,辨认了三百六十多种可以治疗疾病的中草药,后世人们据此写成了《神农本草经》(传为战国著作)。
再看三黄之后的五帝。
五帝,一般为黄帝轩辕氏、颛顼、帝喾、尧、舜。黄帝对中华民族意义重大,确立了黄色人种。黄帝时代,由于生齿日繁,而疾病袭人亦烈,夭折很多,黄帝发大善心,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和完备了“医术”,著作为中医宝典《黄帝内经》。用以延缓人的短命。
从这个顺序看,几乎可以断定,神农氏的“神皇”在前,轩辕氏的“黄帝”在后,相差或许有数百年之久。就是说。药物发明在前,早了或许上千年。医术发明在后,大大晚于中药学。药学的诞生和发展,与食物的发现同时前进,都大大的早于医学,甚至为其开了源头。
但是,医学的发展促进了药学发展,或者说指导、引领着药学前进,疾病刺激着医生寻求新的药物,如华佗发明麻沸散。同时,药物被人们不断发现,从食物中脱颖而出,不仅药食通用,有的就变成了药物。譬如“禹余粮”,最早就是人类抵抗饥饿的食物或代食品,最后完全成为了药物。此类的事情,举不胜举。中医与中药,完全是一对同体的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
明乎此理,则可以对祖国的中药学重新认识,它不仅是祖先的伟大发明,更是对人类的极大贡献。后世的中国人,不仅要好好地继承它,更要将其发扬光大,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不然,我们就愧对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