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品美酒美食 听姜桂题故事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亳州网-亳州晚报讯 窗外雪花飘飘,屋内青梅煮酒。1月3日晚,《道乡说道》论坛第三十期如期在道德中宫开讲,大家边品美酒、美食,边听市作协副主席杨勇带来的“吾人姜桂题上将军评传”。

上将军的绰号

姜桂题,北洋政府高级将领,陆军上将,是亳州历史上一位传奇人物。“姜桂题绰号‘姜老锅’,又为‘ 姜老过’、‘ 姜老鸹’。身为军职最高之人为何有如此绰号呢?”杨勇首先从姜桂题的绰号切入讲座主题。

关于这个绰号,有各种说法。如:幼年家贫,好心人舍他一件棉袍,由于个子高大,穿上后刚刚“过腚”;也有人说他晚年驼背,亳州方言叫背锅,在北京则叫罗锅;甚至还有人说他幼年常做错事,所以叫“老过”,或说曾偷了人家一口锅,所以叫“老锅”。

“‘老’字是对特别有声望的人的尊称,我们不妨大胆推测:老过或老锅,读音不同而已,在亳州话里,guo读gui音,如把“国家”读成“归家”,那么真实的读音是否是姜老“归”呢?即姜老桂。参照他同时代的人物,段谋南叫老谋,张乐行叫老乐,姜桂题叫老桂才是合适的。”杨勇如是推测。

上将军的本事

姜桂题出身贫贱,大字不识一筐。但在杨勇眼中,姜桂题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他作战勇敢,战有专长,无师自通,很懂得用兵的张弛之道。初降清就率部夜袭捻圩,破了“剽疾能战”的黄双部;在镇压起义军时,他都是急先锋,负重伤,屡立战功;河南农民起义时,他闻讯急至,率军闪击,一举擒杀义军首领。

姜桂题还是一个善识大势的人。他的父亲因“通捻”罪名被清军诛杀,母亲送他到舅父捻军大花旗主雷彦那里。他深知清朝势不可挡,就劝说雷彦与他一起投降接受招安。姜桂题的人生也因此走上了“坦途”。在僧军里,他冷眼看清僧军军纪败坏,果断率部投奔了宋庆的毅军。再后来,姜桂题又跟从过左宗棠、李鸿章、袁世凯等一代名帅,因此能因人成事,材尽其用。

“上将军最大的长处是人缘。”杨勇说,姜桂题文化不高,为人质朴,反而大受欢迎,深得慈禧信任。他在北洋体系里是元老,但不近任何派别,时常出面调和各系矛盾,大家也卖给他面子。他死后,四位将军为他守陵,总统徐世昌亲自主祭,并为他书墓志铭,退位皇帝溥仪也派代表致祭。送灵柩出京时,沿路数万人送行。

上将军“护窝子”心切

亳州有句土话叫“护窝子”,姜桂题就是这样的人。这主要体现在他宽以待军和重视乡情方面。

有一次姜桂题在庙里避雨,听到手下俩士兵骂他孬种。他随上前还一句:你孬种。俩兵怕被治罪,欲逃,后又被捉住。姜桂题数落他们说:我不是也骂你了吗?真没种,回营去。

因为宽,所以他带的军队军纪不太好,驻守北京时砸戏院、砸窑子是常事。有人找他理论,他却说:如果是我的人,请你抓住送来,一定重办,没抓住人不能算。“护窝子到极处,也是能生出威信的。以至于有一次他在北京述职,老窝热河却有人造反,下属们为了能歌舞升平迎他归来,竟全军奋勇,三日连夺七座县城。”杨勇说。

重乡情,也是姜桂题最大的一个特点。他手下一个士兵曾犯死罪,拉出去枪毙前一刻,他又多问一句:你是哪里人?一听说是亳州的,沉吟片刻,改口说:你犯的罪太重了,枪毙不解恨,亳州有个黑猫洞,就押你去那里喂黑猫去。那名士兵押走后,出营门转一圈就被放了。

“故此,亳州人很多都去投奔他,无论才能大小,他都厚待。”杨勇说。若是遇到冒充老乡的人,姜桂题便会细细问上几句,从话语间确定是老乡后,就会给安排个好差使。

上将军与亳州兴衰

衣锦还乡是人生乐事,姜桂题每次回亳州,总想着给乡人带点实惠。有一次,他从京城礼聘了八大菜系名厨,请他们在亳州整整住了几个月。亳州大小饭店的厨师都跑过去学手艺。亳州本就号称“小南京”,再经名厨们这么一升华,美食水平领先周边府县不知多少层次。

但是,亳州历史上也有两段让人痛心的往事与他有关。一是烟土,姜桂题很看重烟土,认为它价格高昂,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鼓励军队甚至是热河民众种植鸦片,并将热河大量烟土低价倾销亳州,造成了亳州民众吸食鸦片泛滥,很多人倾家荡产。

另一个是军火,在姜家大院里,姜桂题藏了整整六屋子一万多枝枪械。他去世后,军阀孙殿英与本地恶霸勾结,先抢姜家军火库,再逐家搜掠富户,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繁华的亳州城,一时间成了人间地狱。  (记者 郭玉岩 )

(责任编辑:bzbslh)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