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百姓在文化惠民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市开展的“文化惠民送大戏”活动,让广大群众和戏迷们享受到免费的文化大餐。(见1月18日《亳州晚报》“重点”版)

惠民演出一场接一场,精品节目一个接一个,让老百姓有了满满的文化获得感,这也是每一场演出受到热烈追捧的重要原因。

这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亳州市民对群众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文化惠民业已成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工程之一。各类文艺演出层出不穷,文化惠民活动深入人心,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和便利。但也需要正视的是,一些演出由于没有很好地照顾到市场供需要求,表面上看是热热闹闹,但深层次上却缺少内涵,已经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自然会影响到活动本身的价值。

我市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底蕴,在文化领域与文艺舞台也是亮点频出。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化惠民活动的质量水平和活跃度,不仅有赖于演出要顺应时代潮流、紧贴发展实际,而且更应契合人们对于文化的利益诉求。做好“文化大餐”,就得更好地对接群众,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和“便民、乐民”上多下些功夫。比如,事先深入调查群众的文艺喜好,包括爱看哪些文艺节目、喜欢哪种类型的电影、对哪些演员情有独钟等,并根据农村的生活生产规律,合理安排演出内容、时间和地点;又如,由老百姓自主“点菜”,让演出的观赏性、艺术性、吸引力更佳。只有把群众需求想在前、把文化服务做在先,才能让观众真正拍手叫好。

再者,当下的文化消费市场已呈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置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之下,文化惠民活动要不断增强影响力,还得用好市场这只“手”。一方面,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把演出项目“打包”招标进行市场化运行;另一方面要主动对接文化市场走势和观众现实需求,并建立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在“问题导向”中用更加优秀的作品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从而更好地满足老百姓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注入推动力。

一言以蔽之,只有始终契合观众需求和市场供求,多拿出一些好的办法,才能更好地激发文化惠民的活力,让群众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 (徐剑锋)

(责任编辑:bzbslh)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