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亚军:返乡庄稼汉成了董事长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利用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涡阳县曹市镇侯桥村村民戚亚军和其他6户村民一起,从银行贷款建立了种植合作社,每户每年可获得三四十万元的收益。“说明当初我回乡创业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家乡也照样可以有所作为。”戚亚军说,在当地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帮助下,他们还准备扩大种植规模,丰富种植品种,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戚亚军正在采摘西红柿

戚亚军正在采摘西红柿

戚亚军正在将采摘得到西红柿倒进小推车,准备送到棚外打包

戚亚军正在将采摘得到西红柿倒进小推车,准备送到棚外打包

大棚新鲜菜 迎来八方客

1月26日,涡阳县曹市镇。

虽然外面寒风凛冽,气温低到了零度以下,但新绿漾生态种植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却温暖如春。一根根笔直的黄瓜从瓜秧上倒垂下来,翠绿诱人,一个个鲜红的西红柿像小灯笼挂在枝头。十几名采摘工人穿着单衣穿梭于菜畦间,忙着采摘。

“现在西红柿的批发价每斤一块多钱,每次能摘千把斤。”该合作社董事长戚亚军介绍,合作社共有大棚14个,一个大棚4亩地,他们7个成员各自管理,统一销售,既保证了销路,又让每个人都有劳动积极性。

“前年我收入了十五六万元,去年比前年要好一些。”戚亚军说,他们去年还种植了西瓜,并培育了新的番茄品种,经常有蚌埠、阜阳等地的客商前来洽谈业务。

“他们的菜新鲜,品质也很好,很好销售。”来自蚌埠的客商陈登培介绍,从蔬菜大棚建好到现在,这里是他经常进货的地方,“有个遗憾是他们的规模还不是很大,菜品还有待丰富,我这一车都拉不满。”

土地成“保人” 创业“不差钱”

31岁的戚亚军是涡阳县曹市镇侯桥村人,曾长期在外务工。虽然每个月也能挣四五千块钱,但漂泊在外心里总缺乏一种安全感,2015年,他返回家乡以后就决定不再外出,就在家门口做一份事业。

“当时想的就是搞种植,因为我也是农村人,种植这方面多多少少还有点经验。”戚亚军说,考虑到规模化经营自己单打独斗风险太高,他决定联合其他6户村民成立种植合作社,来“抱团”发展。

合伙人很快就找好了,但资金成了难题。他们到山东考察过,一个高标准种植大棚的建设成本是25万元,如果一家要建设两个大棚,光建棚的费用就高达50万元,再加上其他土地流转等各项开支,各家把全部积蓄拿出来还有不小的缺口。

幸运的是,土地经营权抵押可以贷款了!2016年9月份,7户村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从涡阳农商银行曹市支行贷款70万元,陆续建起了14个大棚,并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内见到了明显效益。

扩大再生产 土地“变”资金

2015年,涡阳县获批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以解决农户创业资金紧张的问题。目前,涡阳农商银行曹市支行共发放贷款370多笔,共1270多万元,没有一笔坏账。

2017年,戚亚军把上一年的贷款还上后,又贷了十余万元作为流动资金。“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这是个诚信的问题。再说,我们要想再扩大规模,也得银行的资金支持。”戚亚军说,他们合作社都已经把上一年的贷款还清,各个成员也根据自己的经营情况或多或少地又从银行贷了一部分款。

“幸好土地经营权也能贷款,不然,我们真是干着急没办法。”合作社成员惠师青说。

在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经验后, 戚亚军他们也正在考虑扩大种植规模,并丰富种植的蔬菜种类,“有不少客商来了以后,都说菜品太少,‘吃不饱’。”戚亚军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土地经营承包权再延长三十年,这给他们又吃了一颗“定心丸”,他们一定要在土地上好好做文章,让土地生金。 (记者 蒋加磊 文/图)

(责任编辑:bzbslh)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