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 月7日 星期二 小雨
□陈家义
脱贫攻坚“县摘帽”检查验收在即,脱贫人口错退率、贫困人口漏评率、贫困发生率和群众满意度是贫困县退出的重要指标,“三率一度”到底怎么样?是各级领导关注的焦点。群众满意度如何提升?是一件令人发愁的事情,但又是必须做好的事情。
蒙城县法院在王湾设立巡回法庭,公开审理一起瞻养纠纷案 何宁 摄
工作中显露的种种现象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深水区和关键期,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
去年6月上旬,村部召开“两册一审”民主评议会,一位老人闯进会场大声嚷嚷,要求纳入贫困户。事后一了解,该户系原建档立卡低保贫困户,2016年4月在精准识别过程中,因收入超标,且有儿有女,孩子有楼有车,经群众评议票决,不符合条件被清退。
无独有偶。去年8月,贫困人口动态调整时,有一家庭经过合规程序被从贫困平台中删除。原因是扶贫不养懒汉,这个家庭户主四十多岁,正当壮年,平时吊儿郎当,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还有不良嗜好,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明朝多忧愁的日子。事后,当其得知情况后,十分不理解,多次到村部吵闹,满腹怨气,两次拨打市长热线反映情况。
去年以来,非贫困户来访信访情况时有发生,隔三岔五就能遇到。他们反映的问题,无非就是强调自己家庭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凭什么别人能吃低保,我不能吃?”“我家最穷,我为什么不能进贫困户?”尽管我们耐心疏导,细致地宣传政策,可怎么解释他们就是听不进去。
据村干部介绍,农村中一些老人盼着孩子长大,可长大之后又发愁。孩子结婚要建房,一辈子省吃俭用攒点钱还不够用,东借西借,好不容易把孩子事情办了,孩子分家过自己的日子,不问老人的事情,老人本就没有什么能力还要还债,只能住着老屋过苦日子,如果孩子多了更作难。
这些反映困难的来访群众多为家中有重病人、残疾人、独居老人、无劳力和清退户。每个家庭的境遇和情况不同,都有这样那样的难处,但一味叫穷,依赖政府帮助解决,有的见到别人被帮扶,享受政策“眼红”,出现失衡、攀比心态。
在年前开展的“大排查、大走访”活动中,入户走访调查,非贫困户满意度令人担忧,特别是那些想吃低保、想进贫困户的家庭意见很大。
现象背后引发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国家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扶贫脱贫政策,政策好、补贴多,贫困家庭越来越多地享受到政策红利,部分非贫困户出现了心理不平衡,产生了攀比心理。少数贫困户以“贫”为荣,到处炫耀得到的资助,觉得自己占了便宜,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引起别人的妒忌。
这几年经过努力,一些贫困家庭通过政策帮、干部扶和自身发展,大部分人员实现了脱贫,剩下都是深度贫困人口,老弱病残,自身发展能力弱,有的只能靠政策兜底。
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的关键期,有的贫困家庭“造血”功能弱,动力不足,主动性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少数贫困户思想有顾虑,怕一旦脱贫无法再继续享受政策,故意隐瞒打工收入,脱贫的积极性不高;有的有儿有女,不赡养老人,不孝顺父母,把负担、包袱、困难甩给政府。
天上掉馅饼,享受免费的午餐,世上没有这等好事。政策是牵引力,帮扶是外力,贫困群众自身不可或缺的是内生动力。政府帮、干部扶,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远,关键还要自己干,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萎靡不振,精神缺“钙”。精神上的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人一旦没了志气,再帮扶也扶不起来。常言道,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人穷志不能短,要有尊严地生活,只有提振精气神,只要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干部走下去,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揣着百姓,既得实情又得民心,虽然冷了自己的小窝窝,却暖了群众的心窝窝。帮助解决群众家中的难事急事,也解决了基层干部的心头事。
做群众工作需要耐心,练就基本功,转换角色是前提,把准脉搏是基础,对症下药是关键,攻坚克难是重点,脚踏实地是保证。只有倾注真感情,把群众当亲人,心与心交流,情与情沟通,在换位中思考,理解中灌输引导,必须深入群众家庭了解实情,尽心竭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问题带来的创新之举
扶贫路上,“精神贫困”的出现,倒逼扶贫方式和手段的变革与创新。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政策知晓率。利用村村通广播、标语、横幅、宣传栏,入户张贴明白纸等宣传手段,广泛宣传扶贫政策,不断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开展文化扶贫活动,利用文体活动室、书香村居、文化广场活动阵地,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文艺演出、送文化下乡等群众性活动,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积极倡导村风文明,提升道德素养,自觉摒弃不良习气,激发向善向上的正能量。
用公开促公正,用公正促公信。对贫困的标准条件、工作流程,全过程透明公开;召开评议大会,对评议结果、贫困人员名单进行张贴,公示公告;贫困户识别程序、退出程序全流程公开,做到报批按程序合规矩。村民小组民主评议、村民代表大会评议,贫困不贫困由群众说了算。对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核实,对照贫困户识别标准,逐户甄别,符合条件的按程序应纳尽纳,不符合条件的说明原因,做好说服解释工作。
开展“感恩知足”教育。利用群众集中之机、干部入户之时,广泛开展“感恩知足”教育,针对不同对象,讲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讲清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讲清王湾村近年来的发展成绩,对比前后发生的变化,算好发展账,让群众认识到每个家庭都是受益者。加强正面引导,教育群众知足、感恩。
开展“大排查大走访”活动。对贫困户、非贫困户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上门入户走访排查,变“找上门”为“送上门”服务。用接地气、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群众交政策的底,与群众交心谈心,让群众感到贴心交心暖心。给群众加油鼓劲,点燃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发展信心,迸发奋斗激情。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谋出路、找门路,让群众看到希望,看到光明,用工作的精细度,提升群众的满意度;用干部的责任感,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去年3月8日,蒙城县人民法院双涧中心人民法庭在王湾村部广场设立巡回法庭,公开审理了一起赡养纠纷案,参加旁听庭审200余人。原告是一位瘫痪的古稀老人,有六个子女,其中五个子女不愿尽赡养义务,老人无奈把五个子女起诉到法院。经过开庭审理,法庭当庭宣判,判决老人的五个子女依法承担赡养义务。
这起普通的民事纠纷案件,聚焦到农村老人赡养这个热点问题。在事发当地公开审理,让周围群众旁听庭审,既普及了法律知识,增强了群众的法治观念,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又彰显了法治的公平正义,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作者系蒙城县双涧镇王湾村扶贫工作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