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河的传说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张超凡 整理

有一年,城南四十里一带特别干旱,满打满算,有十七个月没落一个雨星儿。一年绝收,家家断粮。农民只能到坑塘边挖点野菜、捞些水草,填填肚子。眼看着五月快过去了,再不下雨,种不上秋庄稼,到年底,多数人都要饿死。更难过的是,水井里也快干了,眼看着就得渴死人。

按照分工,专管这方圆百里降雨的小青龙,早就不忍心了,但是玉皇大帝不降旨,“布雨娘娘”不发牌,小青龙哪敢下雨呢?看着满眼的旱情,听着人民暗地里的埋怨,小青龙背地里叹气,暗地里惭愧。

可巧,五月初五南方雷神爷爷过生日,宴请诸位仙家赴席吃酒,“布雨娘娘”也驾着仙云赴宴去了。小青龙瞅着这个机会,托梦给这一带人们,明日辰时有一场大雨,雨后还得干旱十二年。家家户户都淘好水窖,备好盛水家什,多接点雨水,慢慢度饥荒吧。大家醒来一打听,都是一样的梦,知道是龙神点化,信以为真,都做好了准备。

“布雨娘娘”前脚驾云刚走,小青龙就兴风吐雾,下起雨来,瓢泼大雨,铺天盖地,把家家户户挖的水窖、盆盆罐罐、锅碗瓢盆;地里沟沟坎坎、坑塘水井,都下得溜沿的水,久旱的田地里,草末子遇水,长出了一层木耳样的东西,看着像粉皮,炒来当菜,加水煮汤,都很好吃,起名叫“地角皮儿”,到处生长,解决了老百姓的饥荒。大家念着小青龙的好,称这野菜叫“救星皮儿”。

小青龙正起劲行雨,猛听一声炸雷,一道闪电把它打下了凡尘,私自行雨,犯了天规,被罚下凡尘受七七四十九日的苦刑。

现了原形的小青龙被下了“禁制”,四十九天失去法力,躺在干土窝里,有百丈长,离了水,它干渴得连喘气都很艰难,一步也爬不动。得了雨水的百姓见小青龙降雨被罚,哪里还问老天爷高兴不高兴,轮流着把水向它身上洒,有的煮了菜汤喂它喝,几十里远近的人们,日夜不停,守护着小青龙——把小青龙感动得热泪滚滚——一颗泪珠落到地上就冒出一个泉眼。

四十九天过去了,小青龙恢复了法力,就要升天而去。它昂起头,起了一层大雾,看一眼忙碌的人群,心想,此地还有十二年干旱,那么多善良的人民,没有水种粮,没水饮用,咋过下去呢?一扭身子,没向天上飞去,反而拱到了土中,它从西向东,平地拱出一条河来。为了多蓄水,增加水面,它拐过一个又一个的陡弯,把河道拱成了锯齿形状,弯弯曲曲,又像一条盘旋的小龙。为了能接到深水,他把河床拱得很陡,还在河中心用尾巴犁出一道深沟。看着满河泉眼咕嘟嘟冒清水,小青龙笑了,扭头飞回了天庭。

两岸人民齐齐拜送小青龙升天,他们在河滩上、泥浆里发现了许多残破的龙鳞,还有断了的龙爪骨,还找到半截龙角。

十二年不下雨,大家靠着小青龙拱出的一河清水度过了灾荒。目睹青龙拱河的艰辛,两岸人都知道这河水的珍贵,每一滴都堪比香油——于是,人们就叫这条河为油河。

为了纪念小青龙,以后人们挖河修塘,都在中心挖一条深沟,因为是小青龙用龙尾巴犁出来的,都叫“龙尾沟”,简称“打龙沟”,直传到如今。

孔凡秀 孔凡昌等口述

(责任编辑:bzbslh)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