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中短信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震中短信

写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

◎潘正军

2008年5月至7月,我作为原南京军区赴汶川抗震救灾前进指挥部的一员,跟随6支医疗队深入震中一线,持续展开救援,直至凯旋,转瞬就过去十年了。夜深人静,再次翻看十年前战友、家人及社会各界发给位于震中的我的几百条短信,感慨万千,仿佛又回到了那段令人难忘的日子。

第一条短信是5月14上午原南京军区联勤部政治部副主任黄天信回复我的,我当时是宣传处干事。其时,救灾医疗队正在上海集结。原本,出征名单里并没有我,我抱着“我不能缺席”的念头,反复向组织请战。黄副主任回复我:“宣传人员军区定了5人,可能是程关生在牵头。”我又赶紧给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程部长打去电话,最终“挤”进了开往上海的动车。因走时匆忙,我穿着便服就跟随大部队开拔了。下午三点半,军用运输机升空前,我收到妻子短信:“到了安置点,一定赶紧给我打电话报平安!我也好把军装和换洗衣服给你邮过去。想你!”

夜色如墨。当日午夜时分,因震区路况不明,医疗队车队临时停在了都江堰市紫坪铺水库大坝。我们宣传组6名同志睡意全无,立即采写新闻稿件。发完稿件和衣而睡,冷得始终睡不熟,隐约中感到车身微微晃动。天亮后,问坝上老乡,才知道是余震。第二天一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韩瑞斌编辑给我发来短信;“稿子正在播。”这给了医疗队员很大鼓励。

接下来的两日,医疗队分头在都江堰、什邡、平武三地搭建野战医院,抢救伤员。16日晚9时,经前进指挥部反复请战,安扎在都江堰的两支医疗队受命直奔汶川。

通往汶川的是一条盘山公路,被地震的蛮力拧得像麻花一样,一路上惊心动魄。到达汶川水磨镇,又是凌晨时分,医疗队员立即在相对开阔的菜市场救治伤员,手术只能在卖肉案板上完成。

震区余震不断,山体滑坡时有发生,还面临着疫情的威胁,救援险境重重,但始终没有一人退缩。5月19日,我接到第174医院政治处干事龚奕发来的短信,“你很英勇,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不要让自己受伤,现在怕的就是传染病。”当时,我们在救人的同时,防护工作也做得很严密,去现场都要戴口罩,回来逐一消毒,但对余震倒是见怪不怪了,刚到水磨镇头几天,有好几次夜里隐约感觉身体在床上翻了个滚,其中一次特别明显。

高效救援的人民解放军给灾区群众带来了党的温暖,传递了希望和力量。医疗队员走村串户、救治伤员、组织防疫,我们宣传组的同志更不敢懈怠。刚开始的几天,震中网络联不上,我只好找了辆志愿者的车,往返都江堰发稿,同时还肩负另一项重要任务,替战友给家里打个平安电话。“帮我转告凤海,家里人听到你们安全的消息都放心了。让他安心好好工作,你们要多注意安全!”这是人民前线报社编辑张凤海的妻子于5月17日给我发来的短信。后来,上级专门给我们配发了一部卫星电话,对外联络的问题才彻底解决。

我们身处抗震救灾前方,但倚靠的是强有力的大后方。5月18日,妻子发来短信:“你们机关送菜来了,可我根本吃不完。”那段日子,原南京军区对救灾队员亲属关心照顾无微不至,隔两天就送一次肉蛋果蔬。中央、省市媒体的领导编辑也拿出最好的版面、最好的时段刊播我们的稿件。5月23日,时任中国青年报军事部主任的李雪红发短信鼓励我:“应该是我谢谢你们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给我们写稿子!多保重!”6月8日,端午节,我的老处长李云龙还发来了一首慰问的小诗,“巴蜀山地裂,救灾军情急,闻令飞驰去,铁笔显忠诚。今日粽叶香,倍思前方将,遥寄相思语,凯旋诉衷肠!”还有这样一条“实惠”的短信,那是7月2日中国移动发来的。“尊敬的客户,我公司为您减免6月期间在四川地震灾区的漫游费300元。感谢您为抗震救灾做出的贡献!”

6月26日,接到广西南宁的志愿者小白的短信。小白和几位志愿者与我们一起在灾区战斗了好几天。“哥哥们,我到家啦。你们在川保重哦。家乡的风景好美,心情也变得平坦了。很高兴认识你们!”

愿汶川的风景越来越好,人民越来越幸福。 (作者系谯城区人武部政委)

(责任编辑:bzbslh)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