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土
眼前的村庄,我瞅你好久了,从哪里来的呢?什么时候来的呢?翻书找不着,书上好像也没有你的章节。百度也没用,百度本身就是个新玩意儿。问老人,老人一个个去了,活着的也是语焉不详。满庄子转悠,找不到碑刻石记,连一件有包浆的老物件也寻不到。迟迟得不到答案,我只能瞎猜了,你是从远处漂来的,某年某月某日。
皖北多数的村庄可能都像我眼前的村庄那样,没有记载没人记载不值得记载。200年前,300年前,甚或500年前,从北边某个省某个地方漂移过来的。多数都不是大户人家,三五成群,拖儿带女,牵着一头牛,或一头驴,来到了后来的地方。来早的沿水路占据了好地方,来晚的只能顺着大路的枝枝丫丫,或河流的毛细血管,找到能安身的地方。有可能走累了走够了,某个长者说“就这合了”,然后就停下了,立地落户,为庄为村。
皖北的村庄有不少可能不止一次漂移,从甲地到乙地,又从乙地到了丙地。顺着那些叫“小张庄”“小王庄”“小李庄”的庄子找去,一定能在其不远处找到“张老庄”“王老家”“李老庄”。小庄的祖坟在老庄那里,老庄的祖坟在更远处。村庄的分化犹如一根藤蔓截取一枝,扦插别处,又成了一个村庄。连接村庄与村庄的是阡陌,是野草覆盖的小路。大路连接集镇,大河连接城市。交通要道处必有城镇,城镇也是最初的村庄。
卜地而居,择邻而处,那是大户人家的事。小户人家不是不懂风水,而是没有能力找到风水宝地。要津之地,一定是先到者先得,后来者只能是哪里没人去哪里了。讲究“先来后到”“先占先得”的规矩也许就源于此时吧。很早的时候,皖北平原立地条件差,水患常有,秋水漫漫,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所以在皖北很难能找到古树,少有的几棵古树一定是生长在有庙宇的地方,庙台地势高。平原坦荡,适宜耕作,适宜逐鹿,不适宜藏,所以这里少有大户耕读人家,也藏不住大户人家,仅有的文化遗存也易被水冲走,或毁于兵火。
现在皖北村庄的布局多数是二三百年前定下来的,有500年历史的村庄,现在可能是集镇甚或变成城市了。当然,也有昔日繁华成烟雨的,过去是城现在则成了乡。也有昔日村庄今天变成集镇或县城的。行政村易拆,自然村庄难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是这样说,三十年太短暂,三十年只能给村庄化化妆,换换衣裳。三十年能变成“城中村”,三十年很难变成“城里人”。
光阴荏苒,浮华未能尽洗。现在不少村庄有点躁动不安了,看到城的灯红酒绿,看到城的热闹非凡,都想往上凑,变一种活法。若能凑上去,融入城市,活成城市的模样,当然好。若凑不上去,也未必就是低人一等。做村庄有什么不好呢,老老实实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给子子孙孙留下心心可念的东西,等恬淡地活了500年,村庄有了包浆,城里人会争着来看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