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
姜桂题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出生在亳州市谯城区十九里镇的姜屯,在亳州的老辈人眼里他可是个大人物,人送绰号“姜老锅”,在当地有不少关于他的逸闻趣事。
梳理近代史,我们会发现在晚清直至北洋时期,姜桂题确实是我们亳州人在当时中国军界中位置最高的人物,官至陆军上将。纵观他个人的人生轨迹也是随着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大势而行。
早年的姜桂题出身于僧格林沁卫队官,镇压捻军起义。凭借着自己在捻军的关系诱捕了捻军领导人张乐行,后者被清政府以极刑处决,姜桂题也因此于同治二年(1863)由百夫长被提升为相当于现在营长级别的管带,这年他才20岁。
1865年,僧格林沁及其部队被捻军在菏泽的高楼寨歼灭。
随后姜桂题加入了宋庆的毅军,这支部队以淮军为底,后来为阻挡捻军进入河南,并由河南地方协助供应军饷重新招募了万余人,所以也被称为豫军,人员主要还是来自黄淮地区。后来毅军随左宗棠至陕甘、新疆平定西北回乱。在这期间,姜桂题凭借自身的勇猛果敢屡立战功,在甘肃攻打肃州(今酒泉)的战斗中身受重伤,后来授予相当于现在地方军区司令级别的总兵职务和清字“巴图鲁”称号。光绪二十年(1894),他又随宋庆参加中日甲午战争,驻守旅顺。
当时以淮军为主的中国陆军一溃千里,战场也由朝鲜转移到中国东北,由于军队间缺乏协调,姜桂题镇守的二龙山炮台被日军攻陷,他也就只好率残部退守金州,被清政府“革职留营,以观后效”。
这期间的姜桂题一直是在中国传统的旧式军队磨炼成长: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是以八旗兵为主,宋庆的毅军是募兵而成的勇营,更多的还是有临时成军的意味,并且可以被随时解散。
从李鸿章聘请外国人担任军官训练军队开始,清政府对旧式军队的弊端认识逐渐深刻,决心编练新式陆军来达到自强的目的。
1895年,姜桂题应袁世凯之邀加入新建陆军,任右翼翼长兼步兵第一营统带,由此姜桂题也成为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创建元老。当时新建陆军由袁世凯任总统,分为相当于旅的左右两翼,每翼有一名翼长、一名统领和两名分统负责,由此也可以看出姜桂题在中国新式军队的筹建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武昌起义后,独立的南方革命党人和清廷的代表于1911年12月至1912年2月进行了南北和谈,当时中国的政治家们都希望以谈判方式来化解这场危机,以使中国免于四分五裂,并且希望借助这场危机来推动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其中主要的焦点就是如何处置尚且在紫禁城的清朝皇帝,南方的军政府都督黎元洪对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的答复很明确,“现在要说和,须将皇族另设一地居住,管他的吃穿,不准他管我们汉人的事情”。
袁世凯的态度也很明确,要保存君主制,当然这里的君主只是国家的象征并不享有专制权力,他对《泰晤士报》驻北京的记者一直强调:中国的唯一出路就在于君主立宪,只有君主立宪才能保全中国,发展中国。双方都在各自要坚守的底线上来回讨价还价,谁也不愿意在去留君主上让步,就在这时,压倒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来了。
1912年1月26日,姜桂题与大清国会办剿抚事宜第一军总统官段祺瑞等47人电请清政府明降谕旨,立定共和政体,以现内阁暂时代表政府,以巩皇位而奠大局,明降谕旨,宣示中外。当时,姜桂题统帅着武毅军,掌管着京城禁卫,他和北洋将领的通电就将清廷的武力依靠彻底丧失。
2月2日,姜桂题、段祺瑞、冯国璋通电各路统兵官,盼北方军界联合团体,集体发声,以厚武力。于是,清廷的终结正式进入倒计时,中国也由此从君主专制走向了民主共和。
姜桂题可能并不明了共和政体的本意,我们今天也难以准确了解他获取这类信息的途径,所以只能通过猜测认为,他是通过常识来实践他认为对的政治理念,这个常识就是跟着大多数人的共识行动肯定没错!所以,姜桂题的一生可以用稳健乃至保守来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