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是如何“炼”成的?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记者 王红燕 李旋
检测水质
参观蓄水池
讲解供水调度

    

家中的自来水是怎么来的?今夏小区为何频频停水?来水后,为何流出的是黄色的泥水?……6月27日上午,亳州晚报社组织网友代表走进涡北水厂、第三水厂,逐一参观了自来水从源水引入、沉淀、过滤、消毒、检测等环节,“零距离”感受自来水制水工艺流程。同时通过亲眼目睹水源水和出厂水的对比小实验,见证饮用自来水的来之不易,呼吁广大市民“一水两用、一水多用”,提高节水意识,共同缓解用水紧张问题。

饮用自来水“得来不易”

平时水龙头一开,自来水就流出来,但自来水是怎么生产的?大家却知之甚少。当日上午,记者跟随网友代表来到涡北水厂,在工作人员带领下来到水质监测中心,参观了自来水的源水引入、反应沉淀、消毒处理整个生产流程。

此次来参观的网友代表几乎都是第一次到水厂参观,对自来水的各种生产流程充满了好奇,不时提出各种问题,制水公司工作人员都耐心逐一解答。其中一位网友代表询问进入水厂的地表水或者地下水如何才能变成饮用水?监测人员说,自来水生产分为取水、过滤、消毒、输水四个阶段,自来水进入水厂后,第一道工序是过滤,用聚氯化铝作沉淀剂,除去水中三卤甲烷母体物质,防止致癌物质产生。过滤后的水要进行消毒,消毒剂用溶于水的氯气,与水结合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在整个消毒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次氯酸使细菌的生命活动受到障碍而死亡,保证人体饮用安全。

经过“零距离”感受制水工艺流程,大家虽然对自来水的认识和了解又加深了一层,但仍有网友提出,“眼见为实,你们说制水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我们不知道具体都做了些啥?怎么做?都有什么依据?真正安全不?”

在检测中心内,工作人员用仪器对刚刚取来的自来水进行检测,网友们围着仪器,目不转睛地观看。检测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亳州的生活饮水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检测,每日会对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进行日常检测。城区各个水厂每天进行10项水质检测、每月进行42项月检测、每年进行2次106项的全分析。

据介绍,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对水源水、出厂水进行检测,其中水源水检测浑浊度、色度、细菌总数等,每日不少于一次;出厂水检测浑浊度、色度、余氯、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等,每日不少于一次。另外,每个月还会对水源水和出厂水进行全面“体检”,并对管网水、管网末梢水进行“体检”,只有每项指标均达标,才可能供水。

大面积停水主因是停电

亳州城区日前出现大面积停水现象,居民们议论纷纷。当日,对于近期频频停水现象,市制水公司总经理刘海军向网友们表示,停水的主要原因是水厂停电。

刘海军介绍,目前我市供水的主要动力是电,一旦停电,机器就无法运转。据介绍,6月25日,公司接到供电公司临时停电计划,早上8点到晚上11点停电,导致涡北水厂全天不能正常供水,涡北辖区和涡河以南的部分用水户水压偏低,甚至出现无水的现象。

在第三水厂,网友跟随刘海军来到水厂二级泵房,屋内机器轰鸣。刘海军介绍,处理过的自来水正是通过一个个加压泵送入供水管网,然后再流入居民家中,而在自来水形成的整个过程及输送过程中,最离不开的就是电,6月25日涡北水厂停电,6月26日城南加压泵站停电,连续两天的停电是导致全市大面积停水的主因。

“每天全市四个水厂正常供水才能勉强满足居民在早中晚三个加压时段用水,一旦有一个水厂没法供水,居民用水就没法保障。”刘海军说。

那么水厂停电难道不能利用发电机发电吗?对于刘海军的解释,网友追问道。

刘海军介绍,6月25日涡北水厂停电后,他们通过协调,从市供电公司调来一辆应急发电车,可是受功率影响,该发电车发动后根本带动不了加压泵工作,因此利用发电机应急压根行不通。

另外,记者也了解到,入夏以来,我市采取了分时段加压模式供水,结合居民用水实际需求和夏季供水高峰特点,每天分三个时段进行集中加压供水。加压时段为早上5点至8点,中午11点至下午1点半,下午5点至11点半。其余时段降压蓄水,确保第二天白天三餐和晚间正常供水。

水源不足供水能力有限

目前,我市城区有一水厂、涡北水厂、三水厂、加压泵站四个水厂供水,总供水能力仅有11.5万吨/日左右;部分老旧水源井区水位下降,涌水量不足;近期天气炎热,用水量急剧增加且时间段集中,供水能力有限,用水存在较大缺口,供水压力大。另一方面,我市发展迅速,用水需求量增加;仅2017年至今,市自来水公司共发展新用水户19995户,埋设供水主干管道近100公里,城市用水需求量逐年快速增加。

“水源不足,供水能力有限,用户的迅速增长,面对水荒,又该如何解决呢?”现场网友纷纷提出了质疑。

据介绍,目前,城区共有113处水源地,满负荷供水的话,四个水厂的日总供水量约11.5万吨。而目前城区每日实际需求量达15万吨多,也就是说每天的用水缺口近4万吨。刘海军介绍,全市113处水源地,分布在城区周边各个角落,居民家中流出的自来水,在没有经过水厂沉沙、处理等加工前,均是从这些水源地眼井中抽出的。

另外,6月1日起,我市将新建15处水源地,目前已经有两处水源地建成并投入使用,预计至8月5日,这15处水源地将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15处新建成的水源地日供水总量可达4万吨,刚好可以弥补今夏供水4万吨的缺口,基本可以缓解今夏供水紧张现状。

同时,刘海军还向网友们介绍,今年初开始,作为“引江济淮、引淮济亳”工程的一部分,总投资4.6亿元的城南地表水厂已于2017年12月22日开工建设,项目包括厂区建设、取水泵站建设、配水管网建设、配电建设等,计划2019年底完工并调试供水,日供水量可达20万吨。该工程投产后将关闭城区地下水井,保护地下水资源,并彻底解决困扰我市多年的水源不足、水质问题。

泥沙现象多种原因所致

水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但作为每天人人都离不开的生存必需品,水质安全问题一直是网友们关注的话题,“为何水中会有泥沙?会有细微的铁锈?”“管网中沉淀物、锈迹会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管网的使用寿命是多少年,平时如何保养,如何更换,以保障水质安全?”

针对自来水管网中有泥沙沉积现象,刘海军介绍,我市自来水为地下水源,因地质原因,水中携带的粉细砂会因沉淀不充分而进入管网形成淤积;我市新建居民小区、市政供水管网增加较快,建成移交前没有及时冲洗,管道内存有泥沙;供水管网水质中含有大量铁离子,随水流铁离子会析出附着在管道内壁上,当水压不稳或早晨来水时,会有短暂黄水流出,稍微排放即可恢复;我市部分水源井区使用农电,供电不稳定,尤其是夏季造成频繁停电,供水水压不稳,平时这些泥沙积存在管道底部,加压时段,管道水压不稳,当压力增大时,水流会冲击管道内壁,随之流出,造成自来水发黄、浑浊。

针对自来水管网的维护和使用寿命问题,刘海军介绍,深埋地下的供水管道是一个城市供水的生命线,使用期限为50年,我市在2006年至2010年对城区内的供水支管网进行过改造,同时,为了进一步优化水质,在市区的每个小区都配有管道排沙口,过滤水中的渣滓,而这个排沙口,会派专人三个月定期清理一次,保障市民用水安全。

另有网友反映,自家用水量不大,但水费过高的现象。刘海军解释道,按照正常一家三口算,夏季用水量大的情况下,水费应该不会超过50元,如果超出了这个水平,就应该及时请专业人员检修电表、管道;看是否有漏水现象。

我市属于严重缺水城市,地下水资源匮乏,已被省水利厅划为地下水限采区。为此,刘海军也向网友和市民们发出倡议,呼吁大家“一水两用、一水多用”,提高节水意识,让节约用水成为习惯,缓解用水紧张问题。

(责任编辑:bzkrl)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