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饭变化看改革开放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们的祖先都是烧柴做饭,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改革开放后,农民可以用电烹饪,既快又方便,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

我生长在农村,上世纪五十年代,大人做饭我在锅旁边看,学习烧锅。当时烧锅的柴火主要有秫秸(高粱秆)、豆秸、棉花秆、玉米秆、树枝、树叶等。遇到灾年,粮食减产了,上述柴火也就少收了不够烧的。麦收以后,只好烧麦秸了。麦秸比较难烧,锅底下填少了,火焰小了,水难开,饭难做,麦秸填多了,锅灶里全是麦秸,处于半灭火状态,冒出浓浓的黑烟,满屋皆是。我母亲得知后跟我说:“火要虚,人要实。”我用火棍把中间麦秸弄成空虚,火焰大了,才好烧了。我上学和工作以后,按照母亲的教诲,诚实做人,老实办事,获益匪浅。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有的集镇有了售煤点和卖煤气的门市部。农民在附近集镇可以买到煤球和煤气做饭了,虽然购买不太方便,但是解决了农户做饭缺柴的困难,而且比烧柴做饭方便些。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只有部分村庄通电。我家乡的行政村通过申请,供电部门给安装了一台变压器,然后向各自然村架设了电线杆和电线,这时才通了电。也与其他行政村一样,一个自然村一块电表,损耗的电和抄表员工资由各用户分担。由于电力不足和电压低,经常停电,多数用户只有一两个电灯和一个电扇,没有其他电器用品。有一户闺女出嫁,陪送了一台洗衣机,到了婆家因无电只好用来盛粮食。

近二十年来,国家对农村电网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造,更新设备,疏通线路,完善管理,用电正常了,很少停电了。在用电和管理上与城市用户一样,不附加其他条件,一户一块电表,实行阶梯用电,每月供电部门抄电表结算到用户,满足了群众生活用电。

农村电力的飞速发展,给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条件,给农民兴建楼房提供了电力保障。最近几年,农村楼房和小别墅逐年增多,样式一座比一座新颖。每栋小别墅和连体小别墅的面积都有两百平方米到三百平方米,其周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不比城市里的小别墅差。随着楼房的兴建,各种电器用品到了千家万户的农民家。有的农家客厅、卧室放置了空调,再不怕天气高温和严寒;卫生间放置了洗衣机,再不用手洗衣被;厨房里放置了冰箱,可以保鲜食物;灶台上放置了各种做饭锅、炒菜锅、烧水壶、微波炉等。做饭、炒菜、烧水可以同时进行,再也不用一人烧锅,一人做饭了,节约了做饭时间,提高了烹饪质量。

目前,有的农户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利用太阳的热能进行发电,除自家用电做饭照明以外,剩余的电还可以通过国家电网销售给国家,也是一种脱贫致富的措施,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李运普)

(责任编辑:bzbslh)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