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老人刘振华:打着节拍唱起抗日儿歌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939年,彭雪枫将军率新四军游击支队373人从河南竹沟出发,抵达涡阳县新兴集,在此开创抗日民主根据地。那一年,8岁的刘振华还不知道,这段历史将成为他生命里永不褪色的印记——他和小伙伴们加入了抗日儿童团,用稚嫩的歌声传递着保家卫国的决心。如今94岁的他,再唱起当年的儿歌,依旧能清晰地打着节拍,眼里闪着光。

老人每次唱起当年的抗日儿歌,都会伸出手来打节拍。

加入抗日儿童团 歌声穿越烽火

“我当小兵气雄雄,敲着锣鼓响咚咚,一起跑到东三省,前去消灭日本兵……”刘振华挥着布满皱纹的手,跟着记忆里的节奏打着节拍。虽已94岁高龄,他耳不聋、眼不花,甚至还能骑电动车,只是口齿稍显不清。

1931年出生的他,是目睹新四军进驻新兴集的亲历者。彼时正值春荒,群众糊口艰难。彭雪枫将军带头卖掉军马,将士们吃糠菜,宁可自己挨饿也不向百姓多征一粒粮。农忙时,战士们帮着收割庄稼;农闲时,又挽起袖子打井挖河。“新四军待咱比亲人还亲!”刘振华记得,当时涡阳的歌谣里满是对队伍的赞扬:“新四军,彭师长,谁提起来,谁夸奖……”

人心聚,抗敌勇。当地青壮年争相参军,妇女、农民、儿童也纷纷加入抗敌组织。据记载,抗战时期涡阳儿童团员达十多万人,刘振华便是其中之一。“我们的任务是宣传抗日,唱抗战儿歌,把‘打鬼子’的理儿说给乡亲听。”那些歌词,他记了80多年。

墙内的温暖 墙外的硝烟

刘振华小时候住在新兴集姥姥家,那里与新四军司令部仅一墙之隔。“那时候我常溜到司令部去玩,彭雪枫将军曾笑着摸我的头说:‘小鬼,以后有前途!’”老人的声音放轻,仿佛怕惊扰了记忆里的温暖。

刘振华老人曾见证了涡北地区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战事——“六一”战斗。

1940年6月1日上午,豫皖苏边区党委和新四军第六支队在新兴集召开五卅运动15周年纪念大会,千余日伪军分四路合围。“突然有通讯员喊‘日军汽车来了’,会场一下子散了。”刘振华说,他赶紧往家跑,母亲拉着他往北奔——北面有树林遮挡。“刚出家门,炮就响了,第一炮落在村后松树林。子弹嗖嗖从耳边过,我们拼命跑……”

老人回忆说,当时他看到了7辆日军军车。混乱中,不少百姓遇害,他的姥姥和姥爷也倒在了炮火里。

从胜利的欢呼到未了的心愿

1945年,14岁的刘振华从村干部口中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当场跳了起来。“全村人都高兴得很,日本鬼子烧杀抢掠,终于被打跑了!”

如今的刘振华,看着晚辈里四五人成了共产党员,总忍不住骄傲:“他们有出息,跟着党好好干。”而94岁的他,藏着一个没说出口的心愿:“我现在还是团员,特别想入党。不知道还有没有资格……”

老人说,他的这个想法一直没敢跟家人提,可这心思,已经揣了好多年。

阳光透过树影落在老人脸上,他望着头顶的天空,眯了眯眼,轻声重复:“今年抗战胜利都80周年了,祖国越来越强了,真好!”(记者 曾莹莹 李锦文 文/图)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