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栏情结”说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阿土

穿梭于城市各式各样的围栏之间,看到小区一楼人家精心营造的小院子,不时会想到乡间的那个“篱”,篱笆墙的那个“篱”,“采菊东篱下”的那个“篱”,“寄人篱下”的那个“篱”。不过,此时非彼时,此处非彼处,此篱亦非彼篱了。

篱的历史很早,先民进入农业社会时可能就生活在“篱”中了,稀稀松松的篱笆墙,八面透风的篱笆墙,围住了菜地,围住了鸡鸭,围住了农舍。远古时代,家家有篱,人在篱中。现在乡下人依然保持着用篱的习惯,拿来竹子、树枝、苇子、秫秸围成一道道篱笆墙,材质不同,样式相似,目的一样。北方的乡下人家过去多用秫秸围拦菜园,防鸡鸭鹅们钻进去糟蹋蔬菜瓜果。寒酸一点的人家,院墙也是篱笆做的,象征性地安个柴门。“小扣柴扉久不开”,那个院门就是柴做的。陶渊明家的那个“篱”比较有名,读点诗书的都知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篱笆墙演化成了“人家”的代名词,所以有了“寄人篱下”的说法。篱可能就是人类最早的简陋的防御设施,也是一种早期的安全观。

斗转星移,古往今来。篱,随人进了城,篱的形式与样式还有旧时的模样,只是篱的材质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城里人还有几个用秫秸、竹子、树枝扎成篱笆墙的呢?篱笆墙演进成了四合院,篱笆墙也演进成了实体墙。在城里实体院墙又演进成了通透的栅栏院墙。所在的这个城市,一楼的房子抢手,抢手的原因是一楼可以围成院子,在那里可以种菜养狗,宛如又回到了农业社会。不少人家把一楼的院墙做得很精美,有的还涂成古铜色,有金子般的感觉,自成一体,仿佛是一个土豪的世界。曾经的土豪日子并不好过,不过现在还是有不少人想过土豪般的生活。

远古的篱,还以另一种形式存活在城里,那就是形形色色的围栏护栏。以前多在码头、车站存在,怕拥挤,怕失去了秩序,用了护栏把上上下下的行人夹在中间,以示有序。现在又把围栏护栏推广到马路上去了。按说马路上划有各种各样的指示线,有实线有虚线,有单黄线有双黄线,有直行线有左转线有右转线,有斑马线,应该说是应有尽有,一目了然,够用的了。不行,总是有人不把脚下的那些“线”当回事,无视“底线”,有意无意突破“底线”。看来,仅有“底线”还是走不好路,于是在大大小小的城市催生了各式各样的围栏护栏,不少城市把护栏从城外扯到城里,又从城里扯到城外。本人走过的城市不够多,好像还没见过马路不设护栏的城市。将来的城市可能不要护栏,好像还要等好一阵子时间,那就耐心等吧。

从远古到现在,从农村到城市,人们改变了很多旧有的习惯,也滋生了不少新的习惯,好像对围栏护栏情有独钟,有着依依不舍的“情结”,忘不了,丢不掉。人们习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围栏之中,于是相关的产业催生了,相关的职业催生了,相关的理论也产生了。没有围栏护栏,人们走不好路,生活好像也没了安全感,于是人们想方设法自己把自己装在一个盒子里,装在一个又一个大的套子里,许多人对此已是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浑然不觉了。试想一下,要是没了那些随处设置的围栏护栏,许多人可能就走不好路,会站在马路上四顾茫然,怅然若失……

(责任编辑:bzbslh)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