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晚报-中国亳州网讯 自1986年参加工作至今,在三十余年的从业生涯中,涡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王化猛不断研究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中医学博大精深,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喜爱并愿意在中医学领域投入精力的人并不多。作为一名中医专业毕业的医生,多年来,他刻苦研究医学典籍,整理老中医病案。王化猛积极为国家、省、市级名老中医整理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协助出版学术著作。
王化猛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诊疗经验。他擅长治疗内科杂病,提出“以痰凝为核心论治高脂血症”。他深化了“治未病”理论,提出了“有无辩证”思路,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在禽流感、手足口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布鲁氏病等重大传染病方面,王化猛总是坚守在一线,并多次主持相关科研课题。
工作多年,王化猛养成了勤思考、善总结的习惯。2011年,王化猛接连两天接诊了数例丙肝患者,他敏锐地推测某地出现了丙型肝炎疫情,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并提出见解。果然,疫情在短短两天内得到了证实,而他的预测使疫情得到了及时有效控制,避免出现较大范围的社会恐慌。
多年来,王化猛主持和参与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安徽省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安徽省名中医王化猛工作室建设项目、安徽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亳州市第四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科研项目等。他在报刊发表医学学术文章80余篇,出版《中医本草之韵》《国医大师徐经世》等作品。2015年以来,王化猛获得中医药类国家发明专利3项。
工作之余,王化猛热衷于公益事业。他申请成为我省“关心艾滋病患者志愿者”,前往全省艾滋病重点县开展志愿服务。在那里,他走访近百名艾滋病患者,积极了解患者的发病、治疗、随访、管理、社会救助等情况,并向患者普及健康知识,引导患者增强对抗疾病的信心。
近年来,王化猛荣获“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安徽省名中医”“安徽省首届江淮名医”“亳州市优秀人才”“亳州市首批名中医”“亳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他的相关学术研究及学术论文被评为安徽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安徽省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三等奖、亳州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亳州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不久前,王化猛被评为亳州市第一届突出贡献人才。(记者 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