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刚泛出鱼肚皮,利辛逸夫小学教师郭强就已经在赶往支教的路上。为了改变支教学校教师几十年拖拉、懒散的习惯,郭强从自身做起,每天坚持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支教路上的一次意外,他的左腿被砸伤,一天都没有休息的郭强拄着拐杖仍要践行“第一个到校”的承诺。
利辛逸夫小学郭强
用拐杖画出敬业标签
到康桥小学支教是郭强自愿申请的。那是城关镇最偏远、最落后的一所村小。尽管有所准备,但这里师生的精神面貌仍然让他错愕:师生迟到的、早退的、踩着点进班的现象很普遍,很多老师上完课就离校,没课的甚至连来都不来。
好在郭强的身份是双重的,既是支教教师又挂职校长。他深深明白,要想改变这种现象,让别人心服口服,就得以身作则。
每天早上,郭强总是第一个到校,然后站在大门口迎接每名学生和老师进校。放学后,他批改完作业,做好备课和教学反思后,再把教室、办公室都检查一遍,确定放心了,才骑着电车最后一个离开。
一次雨雪天气,郭强如往常一样六点左右就出发了。天气太冷,郭强的双手和双脚冻得已经没了知觉。经过一处转弯后,郭强的电车开始提速,一不留神却撞到了一块大石头上,连人带车被甩了出去,电车刚好重重砸在他的左腿上,导致骨膜破损严重。半天站起来后,他慢慢上了电动车继续往学校赶。那天,他仍旧第一个到校,左腿肿胀得却像锯掉般疼痛。
放学后,郭强去诊所进行了简单的消炎包扎,医生建议他至少休息半月。但他第二天就拄着拐杖上课了。
“其他同事看了,纷纷表示很敬佩,就连当时学校里最顽固、最自私的一名老师也被我感动了,自觉改掉了原来拖拉和懒散的习惯。”郭强说。
用示范激活村小课堂
“屏幕中有四个苹果,两个小朋友分,每人分一样多的话应该分几个?”
“两个。”
“如果只有两个苹果或一个苹果呢?”
……
讲述平均数这一课时,郭强先这样导入。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式等内容的学习结束后,郭强又给学生发放了画满各种图形的纸张,让学生涂出图形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然后挑选几幅优秀作品贴到黑板上展示。课堂结束前,郭强又出示了一条名言,让学生再次区分平均数和非平均数的区别。
整堂课下来,学生们精神饱满、专注力强,回答问题跃跃欲试。听课教师也纷纷感慨:郭老师的课确实鲜活。
这是郭强来到支教学校后上的其中一节示范课。在郭强刚到这所学校时,学校的教研活动几乎为零,大家都故步自封在自己的知识圈里,除了满堂灌、直接讲授再无其他。一堂课只要40分钟一过,就算完事,没有导入、没有互动,课前不备课,课后也没有反思。而课堂中的学生,有的打瞌睡,有的低头做小动作,有的眼神飘离、心不在焉。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推行新课程理念、普及新的教学教研方法上。“还是由我带头,把每一堂课都当成示范课来上,分批邀请老师来听。课下,我定期给他们上培训课,要求所有老师频繁开展听、评课等教研活动,让老师坚持写教学笔记和教学反思。不到半学期,学校的课堂就被激活了。”郭强说。 记者 郭玉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