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谯城区观堂小学教师薛茜的人生座右铭。在农村任教的11年间,薛茜从没有离开过教学第一线,他把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热爱,都倾注在了班里的“问题生”“学困生”“留守娃”身上。
守护农村娃茁壮成长
薛茜班里有一名叫王龙龙的男生,爸爸、妈妈忙于经商,很少有时间管教孩子,加之贪玩,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王龙龙还经常在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出怪相,捣乱。
“不少教师都认为他没希望了,可我没有放弃,通过观察,他虽然学习退步,好犯错,可他对老师是畏惧的,内心是渴望进步的。”于是,薛茜多次找他谈话,给予他鼓励。家访中,频繁与他父母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并花费大量时间为他补差补缺。为了让他感受到他是被老师重视的,薛茜经常送给他一些工具书、书包等学习用品。一学期后,他的成绩上升到中游,毕业后进入到城区一所不错的中学读书。
农村留守孩子多,薛茜的班上也不例外。为了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薛茜非常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他们遭遇挫折时,不愿意与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出问题。”薛茜说,他定期开展“留守儿童家庭”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同时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等,让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搭好家校联合教育桥
与城里家长相比,多数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在他们的观念里,总认为教孩子学习只是老师的事情,而家长所做的就是挣钱供孩子读书,供他们吃喝穿戴。正是由于这种偏激的认识,许多孩子在学习上、行为习惯上偏离了轨道。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在校表现,薛茜除了每学期必开一次家长会,给学生家长介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外,还向他们讲解如何发挥家校合力共同教育子女的知识,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家访中,薛茜也不忘抓住任何一次与家长见面的机会进行沟通交流,与他们交朋友,并让学生家长代表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参加学校举行的重大文体活动等。
正是有这样一份责任心,薛茜成了家长和学生心目中最认真的老师。长此以往,家长开始配合他的教育方法,孩子身上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成绩的提升。薛茜所带的班级语文成绩在每次期末检测中,平均分和及格率均在同年级名列前茅。 记者 郭玉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