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 封 信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两 封 信

◎韦如辉

教师节前夕,涡河一小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校庆展。展览在市博物馆一号大厅进行。有关的物品及图片,给参观者带来了意外的喜悦和惊奇。可见,组织这次活动的人士花费了不小的心思。

凡是在一小就读的成功人士,都在这次活动组织方的邀请之列。虽然是个工作日,有些在外地工作的,不能如期参加母校的这个活动,但是前来参加活动的,足以让该学校蓬荜生辉。各级领导、商界老总、社会名流穿梭其中,举手投足,温文儒雅,谈笑风生,热闹异常。

多数人停留在一个展柜前,驻足观望,凝眉静思,久久不肯离去。透过展柜透明的玻璃,两封笔迹不同的信件,静静地躺在白色的展板上。

这是一对父子写给一对父女的亲笔信。信纸已经发黄,部分卷页残破,笔迹黑中见白,尽管字体清晰可辨,却不难想象出岁月施加的额外力量。

父子是父女的学生,父子都尊称父女为尊敬的班主任王老师。

父亲写给父亲的信是这样的。

尊敬的班主任王老师:

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给您写这封信。也许,您还在生着您学生的气,为您的学生而怒其不争。

这次作文竞赛,我发挥得的确不正常。一个小议论文,我却把论点弄错了,这个可是大忌啊。

尊敬的班主任王老师,我承认竞赛的头天晚上,跟几个同学玩疯了,导致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以至于在考场上,我的头还在疼痛着,思绪好像困在笼子中的小鸟,无论怎么样,都飞不远飞不高,甚至飞不起来。

作为一个您看好的学生,一个您认为有力的竞争者,一个您一直关心和呵护的花朵,辜负了您的期望,辜负了您的培养,让您失望了,对不起!

您的学生张三叩谢!

XX年XX月XX日

另一封是儿子写给女儿的,开头依然跟父亲一样有礼貌地这样写道。

尊敬的班主任王老师:

我错了,让您失望了。

马蜂窝是我捅的。没想到蜇到了另外的同学们,我向他们真诚地道歉!

上个星期,同学们就发现了那个蜂窝,密密麻麻的黄蜂,在花园的小径上飞来飞去,忙碌得像个使者。没几天的工夫,蜂窝越来越大,黄蜂越聚越多。同学们告诉我,这样多危险啊!我想,也是,尽管没有同学被蜇着,不代表永远不被蜇着。一旦被蜇着,看那些黄蜂的个头,一定不是一个简单的玩笑。所以,我就想着怎么把这个蜂窝捅掉。

昨天,同学们都到操场上做游戏去了,我就开始下手了。

没想到,愤怒疯狂的黄蜂,却对无辜的同学们下了狠手……

尊敬的班主任王老师,我真诚地向您认错,真诚地向同学们道歉!

您的学生:张小新

XX年XX月XX日

两封信的下面,有一个小小的标签,上面写着给两封信件的命名:《献给老师的礼物》。题目的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备注着父子与父女的关系。

从落款的日期上看,两封信的确相隔了一代人。

从内容上看,这两封信件所表述的文字,虽然有所不同,但是都是同样的意思,都像一份深刻的检讨。

看后,大家拧着的眉心,自然都舒展开了,没有了先前的凝重与顾忌。看来,这一对父子,都是可教之材,都是他们父女的好学生。《献给老师的礼物》这个名字起得妙,简直妙不可言。假如不把这两封信作为礼物来对待,父子两个人的命运和境界,就另当别论了。大家在心里想,自己留给老师的礼物是什么?是官位?是金钱?是名声?这些仿佛都不是什么所谓的礼物。即便当作礼物,也不能跟这两样礼物一样,展览在大庭广众之下,暴露在万目睽睽之中。

比起这一对父子,大家觉得自己渺小很多。活动没结束,一些人借口事多身忙,先行离开了。

只是没有人问及,那个叫张三的父亲和张小新的儿子,来没来?在不在现场?还有那一对父女老师呢?他们在哪里?在干什么?

张三父子不在邀请之列,自然不在现场。

老王老师已经仙逝,算起来三年半了。小王老师为了筹备这次展览,累病了,教师节依然住在医院的病房里。

就是这样。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