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
说真心话,六十多年,第一次关心“重阳话题”。
退休了,也就自觉地把自己划拉到老人队伍里了,“重阳节”,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我的视野,得以在脑海里“过”一遍关于重阳节的相关情理。
据说,重阳节源于战国时期,历史上有很多美好的诗句欢歌此节:江总的“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勃的“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等等,都诉说着浓浓乡情,动人情思。因为这些诗句的存在,民间误导了重阳节的主题,衍生出“赏菊节”诸多的花头:登高赏菊,几乎成了此节的代名词。
以我的理解,重阳节,不仅有菊黄酒温的煦暖,更多的是夕阳西下的凄美。
夏历九月九日,谓之重阳,多数人并不关心节日的出处来源。九月九日,为什么就是“重阳”了?其源出于“三易”——归藏易、连山易、周易。世事演变,归藏、连山二易已经整体失传,部分章节,散见于诸多古籍,只有《周易》独存。在《易经》中,卦象用符号表示,阳爻用“一”表示,读作“九”,阴爻用“——”表示,读作“六”,九月九日,反过来,用卦象表示,是两个“阳爻”重叠,所以谓之重阳,就有了重阳节。
遥想当年,为何把九月九日设计成节日?推测,源于古人对“卦象”的恐惧。在中国的哲学中,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变数”,世界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怎么变、怎样掌握变化的规律,成为国人内在的追求。于是,才有了“推测变化规律”的《易经》诞生,而且是夏、商、周三代演变出三部《易经》(归藏、连山、周易),“三易”的核心,都是变化,变化的规律都是“物极必反”,反应在“卦象”上,就是“逢九必变”。九月九,“重九”——重阳了,变化就成了必然。变化嘛,充满了不可知性,有可能变得更好,也有可能变得更坏——如果变坏了,岂不可怕?所以,设立重阳节,提示和警醒人们,反思生活,重视生活,不要懈怠生活。
这也许就是“重阳节”设立的初心吧?
反观我们的日子,到了重阳节,秋天已经进入了尾声,节气要变了,天气要变了,宜人的秋日即将结束,寒冷的冬天就要袭来。对于富人,也许有赏雪的雅致,对于穷人,未免有御寒的烦恼。这就是变数。在灿灿的黄菊丛中,在暖暖的秋阳里,我们要面对季节的、人生的、大自然的、不可抗拒的变化。
人到老年,也如重阳——逢九必变,怒放的黄菊,即将落去英华,徒留老梗;生龙活虎一去不再,疾病衰落天天袭来,令人烦恼的冬天,令人恐惧的老年,一步一步把我们逼到生命的尽头。
所以,重阳,真的是充满了凄美。
但是,我们也可以在变化中保持不变,我们的心态可以不变,我们可以保持善良、正义、友好、悲悯,这些基本的素养,为社会,为子孙,留下不变的美德,这才是我们应该留给“重阳”的纪念。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了,重阳节的深层意义,也许会日渐引发关注,在登高赏菊的同时,关注重阳的题外之意,也许是全社会都该关注的话题——谁能不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