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啥是佩奇》这个短视频在网上刷屏,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向大家展示了浓浓的亲情,给即将到来的春节营造了思乡、思家的气氛。
佩奇对城市里的人来说并不陌生,耳濡目染。电视里天天播放着动画片,孩子嘴里时常嚷嚷的一些话语,还有商店摆放的大小不一玩偶......所以看到这个短片时,有网友觉得不可思议,故事太牵强。但是这个故事背景是放在一个封闭的小山村和一个留守老人身上,我觉得并不突兀。毕竟每个人都有他的盲区,生活的多样性告诉我们,有些人习以为常的事,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却是天方夜谭。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网上曝出一些小学生不知道何为蜡烛引发的争论。我们不能认为我们知道的,经历过的事别人也应该了解,而应该尝试去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尊重差异性,多样性。
这个短片确实让我们看到不同年龄段存在的代沟。爷爷不知道啥是佩奇,他以他所能够获取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查字典、到小卖部询问、问孩子、广播呼喊等等。最后他对佩奇有个模糊形象,接着就开始紧锣密鼓的制造“佩奇”。这一系列让网友看着看着笑中总带着泪。
它之所以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是因为这个质朴而又执着的爷爷和我们的父母有很多共同之处。我们慢慢长大,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父母已经跟不上我们的步伐,面对一些新鲜事物,他们很陌生,又没有渠道了解,当他们尝试和我们沟通时,我们要么缺乏耐心,要么就是说没时间。只会把他们推离我们越来越远。
可是父母因为这样就真的远离我们了吗?就像短片中爷爷在饭桌上从包裹里掏出的刚采的蘑菇、特意摘的大枣、核桃,我们的父母在我们离家时,也会为我们装满行李箱和后备箱,他们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给我们。
虽然家人之间会有代沟,有隔阂,就像爷爷不清楚孙子说的佩奇是啥,可是当爷爷打造出鼓风机版的佩奇时,彼时所谓的代沟已经不存在,它因为家人之间的无悔的付出和温暖的包容所消除。爷爷费尽心思去了解“啥是佩奇”,既是缩小代沟的尝试,更多的是爷爷对孙子无微不至的疼爱。
“啥是佩奇?是爱,是一家人温暖的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