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律巡视”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污染防治攻坚战,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抓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重要关口。

2018年,市人大常委会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执法检查为契机,综合利用立法、监督等职权,为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助力。

执法检查“剑指”污染防治

2018年,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执法检查为契机,综合利用立法、监督等职权,为“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助力。

12月1日,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亳州市城市绿化条例》正式施行,为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9月,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四个执法检查组,分别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担任组长,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参加,以大气污染源头治理、黑臭水体污染整治和固体废物污染整治等检查为重点,深入实地,明察暗访。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强化责任落实,加大执法力度,坚持标本兼治,着力解决环境保护突出问题,助力环境保护法全面贯彻实施。

“目前,市县区都能够按照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制度要求,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扎实开展污染防治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我市还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年度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县区政府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内容,加强督查调度,加大督查问责力度,有力促进了生态环保工作责任落实。

加强监督呵护“绿水青山”

听取审议工作报告是市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一种重要形式。

聚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去年,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三县一区政府也依法向本级人大常委会进行了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专题调研,抓好水污染防治专项报告审议意见办理等,多途径实施监督,全方位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媒体,持续开展了“亳州环保世纪行”主题活动等。

为助推环保问题整改,市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带队,深入现场、深入实际,加强对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的监督,把工作抓在手上,责任扛在肩上,用实际行动守护亳州的“绿水青山”。市县区政府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了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制定和修订了相关各类环保标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不断完善。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清理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设项目189个。环保执法部门严格依据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取得很好成效。

努力让亳州天蓝水清地净

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空气,让土壤更干净健康,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2018年,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围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开展监督。市政府制定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了蓝天、碧水和净土“三大”保卫战,不断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市县区政府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重点行业升级改造,积极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散煤治理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统筹开展油、路、车治理和机动车船污染防治,强化绿化和扬尘管控,加强城区餐饮油烟整治,严控秸秆禁烧等工作,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去年市区主要水系被全部激活,全市9个水功能区全部达标。1-9月份国家考核水质断面达标比例得分100分,居全省首位,已获省级生态补偿资金1500万元。各县区积极开展农用地土壤详查,加强固体废物环境监管,积极对农膜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等有害垃圾回收处理,深入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促使我市土壤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汝平)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