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污染防治 建设美丽家园
代表委员热议环境整治
让天空更加蔚蓝,让河水更加清澈,让土壤环境安全,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市“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生态建设谈感受、话变化、提建议,积极为我市打赢“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献计出力。
精准治理 全力呵护“亳州蓝”
让雾霾走开,在蓝天下自由呼吸,是每一个人的美好愿望。市“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蓝天保卫战”畅谈感受,建言献策。
过去的一年,我市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改善民生的当务之急,实行网格化精准治理,持续推进“地净、路畅、水活、天蓝、林拥城”工程,深入开展“全民参与·环保风暴”活动,全力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及转办的群众信访件、省环保督察交办的突出环境问题等整改工作。推进燃煤污染、餐饮油烟等“1+N”系列专项整治,中心城区和三县县城规划区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秸秆禁烧实现“零火点”,PM2.5平均浓度下降11.1%,优良天数提高4.5%。
“点赞!政府这一系列的举措,有力地促进了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让人民群众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市政协委员魏广友说。
市人大代表杨伍认为,打好“蓝天保卫战”,找准“敌人”很关键。建议邀请环保科研机构、国内外知名专家,对亳州的污染源进行全面分析、全面排查,真正找准根源,进行精准治理。
“2018年,市县区相继实施了烟花爆竹禁放规定,这个非常好,让群众过上了没有浓烟熏人、没有炮声震耳的清新节日。”市政协委员陈辉峰说,但是目前在一些乡村还没有禁放,建议逐步实施全市全域禁放,不断提升空气质量。
市人大代表张飞建议,要开通城区公交专用车道,保障公交车路权,提升公交畅达效率,吸引更多的市民减少开车,多乘公交出行,助力守护“亳州蓝”。
治好管好 让水常清岸常绿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市“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碧水保卫战”展开了热议。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出,去年我市扎实推进河长制工作专项整治,整改河道‘八乱’问题1934个、入河排污口319个、城市黑臭水体30处,水环境质量考核居全省第三位,水污染防治的力度确实很大。”市政协委员马瑞侠说。
“水环境的变化确实很大,身边的一个例子是,涡阳县义门镇湿地公园,以前是一个尘土飞扬的砂石料厂,给群众的生活带来很多烦恼。经过环保督察整改后,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绿草如茵、碧波清流的湿地公园,切切实实提升了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来自涡阳的市人大代表陈芳清说,水体治好后要加强后期管护,防止问题重返。
市政协委员方林飞说,我市近年来大力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显著提升,但农村污水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治,成为环境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顽疾。建议在制定水污染防治规划和安排各项工作中,应把城乡污水治理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对难以解决排污问题的企业和项目城乡禁批、禁建,对乡镇政府所在地、主要集镇、美丽乡村中心村、较大规模的自然村均应规划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保证污水管网配套,污水纳管,达标排放。
多管齐下 “守护一方净土”
土壤,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也牵动着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心。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围绕“打好净土保卫战”,大家打开了话匣子。
“现在城区的‘地净’工程实施得很不错,每天洒水车、洗扫车、雾炮车定期进行保洁,走在街上清清爽爽的,到处都很干净。”市人大代表王书浩说,建议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农村道路环境,让农村天蓝地净村美。
市政协委员颜勇说,从《政府工作报告》看出,去年我市扎实开展了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整治完成非法固体废物堆放点位44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13个,195家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医疗废物实现专业化处理处置,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希望进一步加大力度,让城乡土地更健康,让生态环境更安全。
“秸秆长期浅层粉碎还田不利于土壤改善,要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秸秆离田率,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市人大代表孙建强说,要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对土地定期深耕,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不断减少化肥使用量。要发展生态农业,改变现在的养殖、耕作方式,发展规模养殖场、种植基地,切实防控农业面源污染。要加大农业技术指导,落实农业生产各项关键技术,促进土壤结构改善、粮食生产安全。
市人大代表杨标说,防治土壤污染,要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工作,切实做到村收集、镇运输,对垃圾集中堆放处置,防止清运出村庄,又乱倒田间地头,造成新的土壤污染。(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