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的蔡邕才华横溢,集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和音乐家于一身。他不仅精通音律,还制得一手好琴。
蔡邕性情耿直,敢于直言,灵帝不喜欢他,奸臣也千方百计地加害他。他感到处境越来越危险,就想法逃离了京城,来到遥远的吴地隐居了起来。
壮志难酬,闲来无事,他以弹琴抒怀。一日,他正在房间抚琴,忽然听到灶间传来清脆的响声。他急忙来到灶间查看,原来房东正在烧火做饭,响声是从灶膛里正在燃烧的一根木头传出的。
见此情景,他一点儿都没有犹豫,立即把这根木头从灶膛里抽了出来,并快速从水缸里舀水把火浇灭。
房东不解,问:“你这是作甚?”
蔡邕回答:“你烧的可是块上好的梧桐木啊!一块宝贝差点让你付之一炬。”
房东毫不介意地说:“咳!我当是什么宝贝呢,不就是块烧饭的柴火吗!”
蔡邕抚摸着这根桐木,自言自语地说:“在你手里是柴火,在我手里可就是宝贝了。它爆裂的声音那么悦耳,一定是制琴的好材料。”
接下来,蔡邕亲自动手,开始用这块一头已经烧焦的桐木制琴。他本想把烧焦的那头锯掉,可剩下的木料就不够长了。索性,他保留了烧焦的部分,用来制作琴的尾部。
一张精美的琴制成了,蔡邕第一时间弹奏起来。霎时,美妙动听的琴声传出房间,响彻晴空。
蔡邕并没给琴起名,但因尾部被烧焦,人们就将它叫作“焦尾琴”。后来,焦尾琴成了传世千年的珍宝,进入了皇宫,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
同一根木头,在有的人眼里就是柴火,而在有的人眼里却是珍宝。不是木头神奇,神奇的是拥有它的人。遇到知音,即使有缺陷,也不妨碍它的美。(赵盛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