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9月15日晚,央视一套大型系列纪录片《文脉春秋》播出亳州专题,从曹操运兵道、文字砖、花戏楼,到万亩药田、千年酒都,系统梳理了亳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跨越3700年的文化积淀与生存智慧。节目播出后,本报记者对我市部分文化界人士进行了采访。
亳州文脉新呈现
“‘亳’与我们常见的‘毫’的区别,其实只是一个短短的横。但正是这小小的差别,隐藏着亳州古城数千年来的生存智慧。”片中以曹操切入主题,讲到“亳”字的由来,之后又展示了曹操运兵道的历史文化背景。亳州作为连接中国南北的门户,防患洪水、抵御外敌,如何择高地而居,成为古城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紧接着,片中把视角对准亳州博物馆里的展厅——这里收藏着近600块文字砖,它们来自1800多年前的曹操宗族墓群。花戏楼、芍药……片中还结合我市地标元素,向观众展示了亳州的地域特色。
片中提到,近年来,亳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常年种植中药材有40余种,是《中国药典》中“亳”字药材发源地。
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勇认为,英雄地,美酒都,神仙乡,鲜花里,说的就是国家历史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亳州。这里有万亩芍红,不来亳州,不知春花之极;这里有十里酒香,不来亳州,不知秋醅之美;这里有第一药市,不来亳州,不知中华之博;这里有千秋圣贤,不来亳州,不知心灵之归。花戏楼、运兵道、天静宫、汤王陵、大药市、花海,地下酒城,3700年的时光打磨了一个字,“亳”字很古,亳字不薄。文化很厚,风物很厚,人情很厚,幸福很厚。“我想,每一个亳州人都是专家,擅长的学问叫‘亳厚说’。”
亳州文脉源在哪
亳州文脉源于何处?对此,我市知名文化学者张超凡认为,亳州先人们早有思考。也有人提出曹操是亳州的文脉之源,“三曹”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建安风骨”,也有他的理由。“其实亳州文脉或者亳州文化的根源,更深地植根于更广袤的历史背景之中。”张超凡说,作为商文化发源地的“亳”,亳州大地上还隐藏着许多商代印记,譬如“凤头村”“凤尾村”“凤尾沟”“凤凰寺”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商文化——殷商的原始图腾是凤凰,这是最明显的标志,之后,中华文化才逐步演变为以龙图腾为主。“亳州文化的根脉,我认为源于殷商文化,到三曹时代才集其大成,脱颖而出。”
谯城区文旅体局副局长蒋建峰认为,亳州文化类型多样且特色鲜明:拥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自然和谐的道家文化、风骨刚劲的建安文化、阴阳相济的中医药养生文化,在中国城市发展历程中,堪称独树一帜。亳州文化遗产丰富,历史街区格局独特。近年来,我市立足世界中医药之都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以城市文脉串联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名城、名人、名产,聚焦商文旅、农文旅、康养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坚定赋能中医药产业发展,大力塑造特色城市品牌形象,强化城市区域竞争力,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亳州文脉怎样看
“在我看来,要理解亳州的文脉,关键在于把握其在不断应对挑战中形成的‘坚韧的生存智慧’与‘宏大和微观交织’的两个特点。”我市青年文化学者、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程诚说,亳州文脉是在持续的生存挑战中磨砺出来的。它自古便是“南北通衢,中州锁钥”,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亳州人民要经常应对战争与自然灾害。从“亳”字最初的含义,到魏晋时期作为军事要塞,再到地下运兵道,这种坚韧是亳州文脉的底色。另外,亳州文脉是“家国大事”与“人间烟火”的交响。正是这种官方与民间、雄浑与温润的并存,构成了亳州文脉。
程诚认为,亳州文脉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经济格局与社会肌理。经济上,文脉直接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最突出的就是中医药产业。社会层面,文脉塑造了城市的精神内核和独特的社群形态。首先,曹操、华佗、老子这些历史名人,为亳州人提供了强烈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其次,在逆境中形成的抱团取暖、开拓进取的精神,至今仍是亳州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总而言之,历史文脉为亳州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独特的文化标识和坚韧的城市精神。它让这座古城在走向现代化时,始终有根可寻,有魂可依。”
青年作家李丹崖认为,亳州最不乏的是“两种作物”。一种是地上生长的粮食作物和中草药。粮食作物从钓鱼台出土的远古时代的碳化古小麦可以印证,亳州自古以来就是粮食作物的优良产区,以“中原粮仓”为基础,酝酿了“华夏酒城”,与此同时,地面上丰茂的草木,多为中药材,为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提供了天然背书;另一种就是在历史土壤里生长的“人文作物”,它不仅包括深埋在地下的历史遗存、依然屹立在地面上的建筑景观,还包含镌刻在书卷上的人文典籍和亳州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口头史学”。“大地上的‘作物’让这座城市的产业优势愈加明显;历史深处的‘作物’让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越来越深厚。两种作物互相影响,相辅相成,让这座城越来越有魅力。” (记者 刘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