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连才:“唢呐少年”吹起中国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8岁时在家人的安排下开始学习唢呐,如今17岁的聂连才,经历了从抗拒学习到爱上唢呐、从自卑到自信的心路历程。他希望能将这项民族器乐传承下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一些人对唢呐的偏见。 

lihh93114

唢呐声声 吹响校园

聂连才家住谯城区大杨镇,是亳州第十八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十八中,很多老师和同学都知道,学校有一位会吹唢呐的学生。在学校举办的文艺演出中,当清脆欢快的唢呐声响起,大家都对演奏者——这位17岁的少年竖起大拇指。

聂连才学习唢呐已有9年了,采访中,他指着嘴唇给记者看,原来,他的下嘴唇中间有一个凹陷处,“这就是吹唢呐吹的”。

十几年前, 聂连才的父母组建了一个艺术团,周围乡镇农村谁家娶媳妇,谁家孩子过生日,聂连才的父母就被邀请到村里表演。

“我妈妈会唱戏,爸爸会乐器。”聂连才说,父母和团里的其他成员就靠给别人演出为生,他的童年也是在唢呐声和戏曲声中度过的。

初学唢呐 迫于压力

聂连才因会吹唢呐而感到骄傲,而在几年前,这项技能却是他自卑的来源。

在聂连才8岁时,父亲开始让他学习吹唢呐,并给他找了专业的老师,之后又趁着寒暑假将他送到阜阳一所专业的艺术学校学习唢呐。

“他希望我能将唢呐学好、学精,希望我比他专业,以后万一文化课学不好,最起码还有个一技之长,以后生计不成问题。”聂连才说,父亲的想法很简单,但是对于当时年少的他来说,并不情愿。

“我那时觉得吹唢呐是很丢人的行业,跟钢琴、小提琴那种高雅的艺术不能比,上不了台面。所以,我那时候很抗拒,但迫于爸爸的压力,又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学。”聂连才说。

民乐魅力 折服人心

如今聂连才凭着优秀的文化课成绩考入了市区的高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艺术的认知,他对唢呐的看法有了很大改变。

“我国的民族音乐历史久远,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唢呐也是我国民族乐器的一种,它正是以其悦耳的声音、传神的表现,独树一帜。现在很少有年轻人学习唢呐,而我却将它传承了下来,我觉得很值得骄傲。”聂连才说,看到老师和同学们竖起的大拇指,他觉得父亲当初的决定没有错。

聂连才说,虽然他并不打算将吹唢呐作为自己的职业,也不打算以后专业学习唢呐,但他会在课余时间及以后的业余时间继续学习,将唢呐艺术传承下去。

“有人愿意学习,我也乐意教授,我希望大家都能改变对唢呐的看法,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学习唢呐。”聂连才说。(曾莹莹)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