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南湖春景
3月26日,2018年度省级节水型企业名单公示,我市的华佗国药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如一食品有限公司两家单位上榜。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通过实施节水减排,着力创建节水型社会,强化水资源管理,治理河道“八乱”,整治黑臭水体,推进水生态修复,全力呵护亳州一城春水,沁润城市发展。
节约用水需从点滴做起
3月18日,在世界水日来临之前,亳州市谯城区中小学开展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宣传教育活动。本次宣传教育,采取国旗下讲话、承诺签字、手抄报比赛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惜水、节水、爱水的重要意义,做到在日常生活用水过程中,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同时,通过“小手拉大手”,让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意识传进千家万户,真正实现节约用水靠大家、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
据统计,我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4.88亿立方米。按全市常住人口510.4万计算,人均水资源量为487立方米,不及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2,不及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4,属于水资源极度缺乏地区。
水是生存之本、生态之基。近年来,我市大力创建节水型社会,相继出台了《亳州市创建节水型城市实施方案》《亳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亳州市节约用水奖惩办法》《亳州市水资源管理办法》《亳州市供水管理办法》《亳州市非常规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节水规范性文件,有效规范了我市城市节约水用和水资源管理工作。
我市还建立了稳定的节水财政投入制度,财政专项资金用于节水基础管理、节水技术推广、节水设施建设与改造、节水器具普及、节水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近三年来我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约200万元用于市级取用水计量监控系统建设,构建了监控平台,为科学管理水资源奠定了基础。
当前,我市正在争创省级节水型城市,并以此为契机,增强全市人民节约用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切实加强和规范城区供水用水管理,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市节水创建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5月底前我市将完成省级节水型城市申报工作。目前《亳州市城市节约用水专项规划》初稿已完成,《规划》将从重点区域与领域节水、重点工程节水等方面,对城市节水潜力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完善规划保障措施。同时,我市将建立节水管理信息化平台,加强对计划用水户的管理,并对城区供水管网实行网格化管理,着力降低管网漏损率。
目前,我市已确定节水型企业16家,节水型单位24家,节水型小区10个。“我市将持续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居民小区的创建活动,不断提高覆盖率,带动社会节约用水。”市节水创建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修复生态再现水清岸绿
近日,市中心城区丁家坑等11处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及后期管护工程PPP项目在亳州市公共资源交易网发布招标公告。
亳州晚报官方微信报道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众多网友纷纷留言点赞叫好。
“为政府点赞,杜绝水体污染,重现亳州碧水蓝天!”网友的留言表达了市民对黑臭水体治理、对美好环境的热切期盼。
事实上,近年来我市一直在消除黑臭水体,全力解决城区水污染突出问题,对全市城区35条黑臭水体,坚持系统治理、水岸同治,综合实施清淤、截污、河岸绿化等工程措施,全力营造“水美岸绿、地净路畅”的人居环境。截至2018年底,全市已完成黑臭水体整治28条,重新修复已遭严重破坏的水生态系统,让水清了起来、岸绿了起来,哑巴坑、陵西湖等一批黑臭水体,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以前的哑巴坑水体黑臭,淤泥深厚,不仅起不到保湿蓄水调节生态的功能,还因垃圾堆积、水体黑臭,给附近居民生活带来无数的烦恼。去年8月份,谯城区政府对哑巴坑先清理底部淤泥,再边坡扩挖、种植绿草,经过近半年的治理,哑巴坑逐渐变得水清岸绿,塘坝水质优于Ⅳ类水质。
2019年的春节,多年来一直在乡下过年的张欣英回到谯城区花戏楼街道办事处后观街哑巴坑旁边的家中过年。“现在哑巴坑不臭了,周围环境变好了,当然要在城里的家中过年了。”张欣英喜滋滋地说。
公告显示,丁家坑等11处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及后期管护工程PPP项目投资约37900万元,主要是对柴家沟、丁家坑、东城海子、宋汤河、鳖疙瘩坑、凤尾沟、龙凤新河、陵西湖、汤陵沟、羊建沟、东风沟等11条黑臭水体进行生态系统恢复、河道清淤、蓄水构筑物建设、后期维护管养等。
以水活城滋润城市灵性
清清的河水泛起涟漪,沿河两岸绿树成荫,时而有鲜花点缀其间……这是龙凤新河的春天景色。
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水活”工程建设,2017年年初市区铁道以西实现“水活”目标,2018年底道东水系也初步实现了“水活”目标,至此市区主要水系被全部激活,全市9个水功能区全部达标。
在清淤疏浚、激活水体、形成水循环的同时,我市“水活”工程围绕水系综合治理还进行了沿河景观提升工作,两岸植被护坡,岸边林荫小道,为市民提供悠闲散步的好去处。同时实施了一批亲民、惠民、利民的公园绿地建设项目,不仅能够增强群众的幸福感,更能够增强水域的生态功能,岸边的护坡林带草坪与河道组合,可以有效地改善水环境的温度、湿度与舒适度,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
截至目前,城区“水活”工程已整治河道5.61千米,治理面积50.67万平方米,已实施完成了“一涵四闸”、宋汤河四期、宋汤河五期、凤尾沟二期、凤尾沟三期、龙凤新河(亳芍路—亳芜大道段)、团结沟治理工程。
利辛县西潘楼镇青龙沟,这个昔日的“龙须沟”水体已经变成了碧波清流。
“以前杂草多得都不淌水,脏得很,你看现在捞过了以后,水可以了,变清了。”当地一位居民高兴地说。
青龙沟的变化是我市治水成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河长制,对河道“乱搭乱建、乱取乱采、乱倒乱排、乱设乱耕”等八乱问题集中排查、整改、督办,河湖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一系列“治水”举措的实施,大大提升了我市的水环境质量。记者近日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监测数据显示,全市4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改善幅度较大,均达到或优于国家考核标准。2018年,我市获得了1900万元省级生态补偿资金,补偿金额位居全省前三,同时芡河、茨淮新河、武家河、油河、小洪河等水质得到一定改善,基本达到考核要求。根据省生态环境厅网站公布,2018年全市水环境改善幅度居全省第7位。(汝平张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