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中国好人”的公益博物馆
姬长鹏介绍自己的藏品
作为蒙城县第一家民间公益性“博物馆”,安徽长朋艺术馆展陈面积近1000平方米,展示藏品 1000多件,不到“馆主”姬长鹏藏品的十分之一。自2017年初建成以来,先后接待了3万多人参观,如今“博物馆”已经成为蒙城艺术家们举办笔会、交流琴道、香道、茶道的艺术阵地。
民间“博物馆”的“艺术范”
在蒙城县城北蒙大道一幢三层小楼里,与低调的外观不同的是,里面却藏着“大千世界”。走进安徽长朋艺术馆,布展基调以灰色为主,营造出淡雅、恬静的悠然氛围,凸显精致而高雅、精美而丰富、精彩而敦厚的布展风格。
虽然命名为艺术馆,但实际上却是一座“博物馆”。艺术馆共三层设三个展厅,分别是书画与陶器、古玩与瓷器、书墨与琴韵展厅,展陈面积近1000平方米,展示藏品 1000多件,囊括了字画、紫砂、瓷器、铜器、玉器、古琴、古钱币等领域。
姬长鹏的“博物馆”走的是高大上的路线,但为了接“地气”,他特意收集了一些当地的艺术品。在入门走廊的尽头是一座庄子石雕,这是姬长鹏花了500块钱从蒙城县城其他人那里购买的,制作托盘花了300块钱,“别人把它丢在路旁,但我觉得他像庄子雕像,所以就买了。”
2017年“博物馆”建成前,姬长鹏将自己的12件藏品借到县博物馆展出,其中包括他最喜欢的将军罐。姬长鹏共有三个将军罐,这是他最喜欢的几件藏品,“器型大,全国少见;胎质好;做工精细;釉水丰厚。”
不过,紫砂系列的藏品才是姬长鹏的“真爱”。他收藏的紫砂艺术品多达500多件。不过遗憾的是,姬长鹏的藏品多达一万多件,而他的“博物馆”面积有限只能展出1000多件,绝大多数藏品仍然被继续“雪藏”起来,“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免费看到这些艺术品。”
“使命感”让他“吃螃蟹”
2014年,蒙城县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作为蒙城县收藏家协会主席的姬长鹏有了建设民间“博物馆”的想法,要让私人“博物馆”与官方博物馆协同发展,“官方博物馆多以本地文物为主,但民间‘博物馆’展出的东西可以灵活多样,能补充官方博物馆的不足。”
谁来填补这个空白呢?“我来,作为蒙城收藏家协会会长,我有义务也有责任吃这个‘螃蟹’!” 在2016年6月的一次蒙城文化发展座谈会上,姬长朋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我本人非常热爱艺术,而且藏品多,也有合适的房子,所以建立蒙城县第一家民间‘博物馆’对我来说就像是一种‘使命’。”
“使命”必达。很快,姬长朋邀请了蔡洪光、李家和、卢晓、邵俊强等文友小聚,围绕博物馆名称、标志、性质定位、社会功能、布展基调、基本元素、展厅主题等进行了深入研讨,最后形成“蓝图”。
姬长鹏的“博物馆”名称为“安徽长朋艺术馆”,性质定位为公益性、综合性民间博物馆,社会功能定位为教育、陈列、 研究,目标是将艺术馆建设成文学艺术家举办笔会、琴道、香道、茶道的艺术阵地。
“博物馆”的logo 就是姬长鹏亲自设计的,它由象征着收藏的“瓦当”和“长朋”二 字以及中英文“长朋艺术馆”馆名三部分组成,特色鲜明,古朴庄重。阳刻的logo标志与阴刻的前言内容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梨园泰斗”勉励“至诚无息”
2017年清明节前夕,年届九旬的蒙城籍著名黄梅戏作曲家、“梨园泰斗”时白林回蒙城探亲,将自己珍藏的六件名家书画作品捐赠给蒙城博物馆。探亲期间,经人介绍,姬长鹏邀请时白林到自己的“博物馆”参观指导。
参观时,时白林兴致高昂地认真听完了姬长鹏的讲解,仔细观看了布展的藏品,欣赏了古琴演奏,时白林对长朋艺术馆给予很高的评价,还针对艺术馆的经营理念和价值体现作了指导,这给了姬长鹏莫大的鼓励与支持。
结束时,时白林高兴地说:“长朋,今天我要为你题四个字,这四个字是我曾经访问台湾时, 陈立夫先生题给我的,今天也把这四个字题给你,希望你待人至诚,奋斗无息。” 说罢,一挥而就,写下了“至诚无息” 四个大字。
姬长鹏的人生就是一部“奋斗史”,1990年,21岁的他带着70块钱从农村来到蒙城县城,靠着勤奋和努力,高中毕业的姬长鹏最终多才多艺,古琴达到八级水平,因此每天都有琴友到他的“博物馆”弹琴交流,他也乐此不疲,琴友们称他是“大师兄”,收藏的艺术品在蒙城县首屈一指。因为助人为乐,2013年他被评为“中国好人”。
作为蒙城县第一家民间“博物馆”,“馆主”姬长鹏说民间“博物馆”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虽然他有汽车销售和物流生意,但要想发展好“博物馆”事业,政策、资金、人才方面都需要政府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