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的博物馆故事多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题:老杨的博物馆故事多

亳州民间“博物馆”虽然有一定的数量但有证的凤毛麟角,杨井民的宝顺斋就是有证的博物馆之一,这对他既是荣誉又是压力。对他来说,博物馆不是有证就有价值,如果没有合适的展览馆展出自己的藏品,藏品的价值如何体现呢?近年来,杨井民一直为建立自己的博物馆不停地奔走。

挑剔的收藏家老杨

宝顺斋博物馆位于谯城区花戏楼街街道,紧邻全国AAAA级花戏楼景点,每天来自全国的游客络绎不绝。花戏楼街因此成了一条买卖古玩字画的专业街,这也是杨井民把宝顺斋选址在此的原因,目前已经搬来7年了。

走进宝顺斋博物馆,浓浓的翰墨香沁人心脾,玻璃橱柜里装满了各个时期的瓷器,历史上每个知名“窑厂”的瓷器都能在这里看到,不过展出的瓷器只是杨井民几百件藏品里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藏品没有地方摆放。除了瓷器,老杨还收藏了上百件玉器。

在这些瓷器里,杨井民最喜欢的是一对康熙时的粉彩九桃瓶。据杨井民介绍,寿瓶上的桃子数量有严格的规定,只有皇帝及亲戚寿诞时使用的寿瓶才允许出现九个桃。这是他20多年前买到的,也是他见过唯一的成对出现的九桃瓶,有人出价一百多万元购买他都不卖。

在杨井民的藏品里,收藏最多也是他最喜爱的是字画,近现代亳州知名画家的作品他都有收藏,梁巘、“三庭一斋”(张荫庭、罗舒庭、侯香亭、闻朗斋)、 胡纯厚……提起他们,杨井民由衷地钦佩和尊敬。

民间博物馆里的“正规军”

因为对收藏挑剔,杨井民对藏品数量不是很在意。在谈到具体数字时,老杨说他自己都不记得有多少。在二楼字画展厅,老杨打开地上的箱子,里面装满了字画,即使是一些非常珍贵的字画也没有得到“特别”的照顾。

尽管如此,宝顺斋还是凭借过硬的藏品质量通过了民政部门的“考核”,2015年被命名为宝顺斋博物馆,成为我市屈指可数有证的民间博物馆。杨井民说,博物馆审批非常严格,对一级、二级、三级文物都有具体的数字要求,而且不允许买卖。

和很多人一样,杨井民在收藏的道路上也走了不少弯路。老杨是从1987年左右开始收藏的,最初以收藏字画和老玉(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玉)为主,搞收藏就是图个高兴,所以对藏品没有特殊的情结,每次买到好东西就送人。

由于收藏的兴趣越来越大,杨井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好的东西不再送给别人,而是自己保存。老杨说,每次有人来买藏品他心里就排斥,这些藏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卖了就再也见不到了,时间长了就有感情了更不想卖了。

近些年,鉴宝节目层出不穷,很多人都跃跃欲试,杨井民也禁不住诱惑参加了几期“华豫之门”,先后拿回了13个鉴定证书,这让他在亳州收藏界名噪一时。不过,后来“华豫之门”节目组再打电话让他参加时,他都拒绝了,因为他有更宏大的蓝图。

建设自己的博物馆

从2015年开始,杨井民不断为建设正规的博物馆展览馆奔走,甚至花了几十万做了详细的规划书。博物馆占地约20亩,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一层为文物收藏展厅,二楼为书画展厅……翻看搁置的规划书,老杨颇为遗憾。

虽然博物馆最终没有建成,但杨井民仍然没有放弃,他准备在老家谯城区十八里集镇建设2000平方米左右的房屋作为过渡展览馆,等以后时机成熟再建博物馆。不能再让文物等下去,要让文物早点与世人见面,老杨对此决心很大。

为了藏品“流动”起来,作为亳州市收藏家协会古玩商会会长的杨井民和会员们从2016年开始举办中国亳州古玩奇石文化交流会,今年是第四届交流会,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收藏家携带藏品来亳州交流,互相切磋。

杨井民很热爱收藏,但提到“接班人”他有些苦恼,子女们都已成家立业,各有事业,对收藏不是很感兴趣。有一次,他把一幅价值几万元的画装裱起来送到儿子家,后来再去时看到孙子正在上面玩,这让他很是心疼。

不过一向开朗的杨井民仍然过得心宽体胖,远在兰州的药商朋友多次邀请他去聚聚。兰州,不仅是他药材事业的转折点,也是他收藏地图中重要的一块。

(责任编辑:王红燕)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