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全年都有可能发病,而6-11月份为发病高峰期,伊蚊(俗称花蚊子)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登革热的症状有哪些呢?
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皮疹等。
部分患者会出现感冒样症状或胃肠道症状(呕吐、腹泻)。
登革热症状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为5-8天,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患者在发病前1天到发病后5天都具有传染性。
一部分人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病毒在血液中存在但不发病,即隐性感染,但是同样能通过伊蚊将病毒传给其他人。
登革热传播途径
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登革热。登革热治疗也无特效疗法,只能对症治疗。
因此,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避免被蚊子叮咬,出现上述可疑症状时及时就医。
伊蚊主要栖息在人的家中,喜欢在容器或积水中繁殖,特别是房前屋后的沟渠、下水道。灭伊蚊需要居民平洼填坑,堵塞树洞,及时清理居家周边缸、罐、废旧轮胎等积水容器,对不能清理的有水容器要加盖,家里的水生植物要勤换水。
居民在家中,可以采取安装纱门纱窗等防蚊措施,也可以使用蚊帐、蚊香防蚊。外出时,尤其是傍晚蚊子活动高峰,尽量避免在树荫、竹林、草丛中逗留。假期外出旅游,尽量避免到登革热流行地区活动。
发病时要尽早就医,并主动告知一声近半个月内是否出过境或去过其他地方,以便医生诊断。
总而言之,登革热防控一句话:防蚊、清除积水、灭蚊!出现可疑症状,要记得及时就医!
(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