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多管齐下整治主城区黑臭水体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题:实施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

我市多管齐下整治主城区黑臭水体

亳州新闻网讯  日前,记者从住建部门了解到,经过近年来对市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水体的全面整治,目前我市水环境已明显改善。

据了解,2015年以来,我市对市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宋汤河、凤尾沟、龙凤新河、丁家坑、鳖疙瘩坑、柴家沟、汤陵沟、陵西湖、东风沟、羊建沟、东城海子、饮马坑等12处臭水体,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进行整治,截至目前,10处黑臭水体已完成整治并初见成效。剩余的柴家沟、饮马坑2处黑臭水体计划于2019年6月底完成整治。

针对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我市坚持严格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整治、生态修复的原则,扎实推进黑臭水体整治项目,工程总投入约11亿元;加快实施17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完成扩建3个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由12.5万吨/日提升至22万吨/日,从根源控制外源污染。在实施黑臭水体整治过程中,基本采用的是生态驳岸,不仅保障了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也过滤、渗透保存了一定的雨水,起到了一定的海绵城市功能。

同时,我市还落实活水工程,以“地净 路畅 水活 天蓝 林拥城”为目标,积极推进各项目实施,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中,充分考虑活水的作用,编制了《亳州市中心城区水系贯通规划方案》,利用自然水位高差,将已完成整治的水体与其他水系进行贯通,目前我市各河道已基本实现贯通。水活工程的实施,实现了各水体的流动,提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有效保障了各水体水质持续达标。

通过实施水系治理、活水贯通工程等,我市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涡河流域断面监控,我市下游断面水质明显优于上游水质,2019年1月-3月获得省级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600万元。我市的水系治理不仅改善了城市水环境,同时也对流域的水质有净化提质作用。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