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亳州老街的记忆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来到亳州已十余载。这座城市之与我,是从青年迈入不惑的丝丝流年。亳州,这座古老而厚朴的历史文化古城,花戏楼、曹操运兵道、华祖庵、道德中宫……不计其数的景点中,我最深的记忆大半留在了花戏楼附近的北关老街里。

每次踏入老街,内心总有一种找到灵魂安放之处的踏实感。漫步老街,青砖徽瓦,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筑,古民宅斑驳陈旧的墙壁,弯曲凹凸的街面,被人踩得发亮的青石板路,街巷中小贩的叫卖声都染着浓浓的烟火气息,散发着芬芳的老街盛景图,古意深沉,令人回味。

老街每一条街巷都有一个故事或因一种说法而得名。如“白布大街”,顾名思义曾经是经营布匹的一条街道。整个一条街排列着经营纱、丝、绢等各种布匹的店铺,店铺与店铺之间夹杂着同仁堂药店、浴室及卖酱菜的铺子。想来这条街如清明上河图一样,在明清时期繁盛一时。亳州是道家鼻祖老子的出生地,《道德经》是老子的经典著作,亳州后人为了铭记先贤思想,传承先祖德泽,故命名一条街为“承德街”。“打铜巷”则是一条经营手工打造铜器为主而命名的巷子。“爬子巷”是为纪念一名不能直立行走的残疾儿子为双目失明的母亲爬行行乞的孝心而得来。老街里的隐士与居民们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享受着白云悠闲、天光云影的生活,这样恬淡悠闲的日子,对于居住在老街之外的我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华灯初上时的老街是另一种娇羞亦迷离的美。深蓝色的夜幕下,一盏盏橘色的灯笼在老街的屋檐下次第花开,划出两排醉人的红。徘徊在夜幕下,走向老街深处,思绪已飘至彼时明清时期的古城亳州……

亳州城是一座有着三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国家级文化名城。老街在明清时期商家云集,会馆林立,达到鼎盛。那时老街的大街小巷多达一百余条,有“小南京”之美誉。沿着爬子巷走到最东端,就来到了北关老街最为有名气的“八步六条街”。这六条街分别是卖白布的白布大街、卖炭的炭厂街、卖帽子的帽铺街、卖鱼虾的德振街、金融一条街爬子巷和两间房子的水门关街。六条街相距之短,使老亳州人形容为只需走八步就会有六条街了,“八步六条街”因此得名。

在橘色灯影的闪烁中缓慢挪步,已来到南京巷。明清时期,亳州的钱庄主要分布在爬子巷、南京巷等商业区,形成以爬子巷为主的金融中心。南京巷也是国内钱庄最多的一条街,被称为“国内金融第一街”。常怡客栈,31度客栈,燕归处等特色民宿及酒吧,花店散落在音乐萦绕的爬子巷中。在酒吧里随便找个位子,要上一杯咖啡或茶,听着婉约悠扬的音乐,自会有一种远离喧嚣不离城的宁静之感。

老街低调地盘踞在城市的北关。作为一名探访者,数次走进她,每次都能感受到暖暖的温度。在街巷的深处,望着两侧的店铺,你买或是不买,店铺的东家都会热情地和你打招呼。打铜巷里的手艺人,叼着烟卷儿,聚精会神地拿着小木槌,在即将成型的铜器上敲敲打打。你若过来驻足观看,他便会大方地向你点头示意,露出憨厚的笑容。街巷尽头的阳光下,满头银丝的老人围成一桌无声地打着骨牌,夕阳照耀着他们古铜色的脸庞,成为巷子深处的一道独特风景。

北关老街的人家里,有的已经四世同堂,数十年如一日生活在老街深处,生儿育女,养花弄草,经营着自己的生意。早上,拎着鸟笼子在老街遛上一圈儿,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配一张刚打出来的烙饼,或是尝一口满嘴流油的牛肉馍,幸福的滋味便油然而生。

晚上,在花戏楼旁的梁坊会馆里听一段相声、戏曲或大鼓书,听到精彩之处,报以满场的掌声,这是在老街才能感受到的与众不同的味道。

隔一段日子,我便会在老街的民宿或酒吧的窗前坐下发发呆,看着窗外不紧不慢的人群,闻一闻花草的香气,找一找岁月静好……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