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车迷儿子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儿子两岁半,对各种车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每天早晨6点,当第一缕阳光透过主卧的窗户洒进来,小区外的马路上,洒水车播着欢快的乐曲准时经过,尚在睡梦中的儿子便会迷迷糊糊地播报:“爸爸妈妈,洒水车来了。”然后翻个身继续睡。每每被吵醒后,睡眼惺忪的我和妻子,只能一脸无奈。相比于洒水车的固定时间,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只能说偶尔路过,但只要滴嘟滴嘟的警报声响起,他就能立马分辨出来是哪一种车,然后大声地广而告之,激动得手舞足蹈。

从会翻身的时候起,他最爱的玩具就是小车。很多时候,一辆小车就可以让他自娱自乐得玩上一两个小时。于是乎,儿子成了大家眼里的乖宝宝,好哄,省心。家里大大小小的玩具车有上百个,轿车、越野车、敞篷车、赛车、警车、消防车、救护车、房车、巴士车、卡车、吊车、叉车、油罐车、搅拌车、半挂车、装甲车、履带车、挖掘机,几乎涵盖了目前所有的车型。甚至还有一台电动“法拉利”,儿子经常开着到小区兜风。

并没有人去教过,儿子却会把所有的车排成一列,告诉我“爸爸,堵车了”。有时他会像动画片导演一样,用这些车模拟停车场里进进出出的繁忙,还总要爷爷扮演收费员,假装抬一个并不存在的门杆,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

这些车有手推的,有发条的,更多的是电动的,因此,家里买了两副充电套装,一次可以充8节电池,以备儿子的不时之需。拧螺丝、换电池对于我来说,已经习以为常,我最怕的是儿子要玩他的火车。

这套火车,等比例仿真,声光电效果逼真,车厢十多节,轨道拼起来有七八米长,围成一圈,要占用整个客厅,还附带站台、站房、道岔、桥梁、隧道等一干琳琅满目的配套设施。装一次一小时,拆一次一小时,总把我这个“铁道工人”累得够呛。

车迷儿子不仅喜欢玩车,更喜欢坐车,我们家代步的汽车自不用说,小小年纪就坐了不少次火车、高铁,还坐过几次轮船和飞机。现在几天不坐一次地铁就要念叨,每次坐地铁,还必须自己刷卡,然后满意地从闸机通过,小大人的模样,总能给周围的乘客带来欢乐。

闲的时候我会和儿子一起玩车,妻子总取笑我不是在陪儿子玩,而是在自己玩。这话倒也不假,我经常“假公济私”。

30年前我出生在亳州农村,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几乎没有过什么像样的玩具。那个时候,农村孩子除了爬树下河,捉蝉掏鸟,玩得最多的还是皮刚(亳州一带特有的折纸玩具)、泥凹凹、玻璃弹珠、洋火皮、酒瓶盖、弹弓、竹蜻蜓之类,谁要是有个玩具汽车,那能让小伙伴们羡慕好几个月。

小时候,马路上见到最多的是农用柴油三轮车,汽车很少,坐车的机会更少,以至于每次坐车都印象深刻,更没想过哪天能开上自己的车。上初中时才第一次坐上火车,工作以后才因为出差坐过飞机,结婚时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汽车。而我的儿子,才两岁半,就过着我小时候梦寐以求的生活。

每次和儿子一起回老家,我都要抽空带他去看看镇东头的高铁工地,那里商合杭高铁建设正如火如荼,古城东站正铺轨架梁,进展飞速。儿子兴奋地望着那一个个轰鸣的钢铁怪兽,告诉我这里挖掘机、那里是起重机,还有高高的吊机。眼前这情景让我顿觉穿越时空。

和儿子差不多大时,幼年的我也曾随着父母到村旁京九线施工场地看热闹。那时大人们眉飞色舞地议论着这条电气化大动脉的建设,眼里满是憧憬。此后的二十年,皖北大地的父老乡亲就是从这条京九铁路处出发,远赴全国各地,或求学、或经商、或引资、或务工。滚滚车轮一日千里,带动的不仅是一条条钢铁巨龙,还有日渐富裕的故乡。

同样的塔吊林立,同样的机械轰鸣,二十余年过去,恍若隔世,不禁让人心生感叹。

祖国的建设,一日万里,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明年这个时候,在老家就能看到高铁飞驰过村头,小车迷就可以坐着高铁从合肥直达老家。或许到时候家里还会多一个复兴号高铁玩具吧!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