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王陵和后乐亭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汤王陵石碑

涡河北岸,谯陵北路东侧有一处规模很大的游览胜地,这就是汤王陵公园。据古《亳州志》载:“亳自墉迆东不数里,厥地曰凤头村,内有丛冢盘积,旁附古刹,世传为汤陵遗址。”志又载:“汤陵西二里有桑林,是成汤祷雨之处。东二里有桐宫,乃冢宰伊尹囚太甲(成汤孙)之处。”

凤头村址即今汤王陵公园所在地。相传此处即商代第一代国君成汤王所都南亳之地。《孟子》上说:“汤都亳,与葛为邻。”当时的葛国,即今商丘西宁陵县葛乡。与亳相距不过百里,土地接壤。汤王曾在生产等方面多次相助葛国。当时他们都是夏朝的属国,由于夏桀暴虐无道,国内民怨沸腾,汤王起兵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都于亳。

传说汤王起兵之前,有一只凤凰落到汤王宫殿附近的一棵槐树上,彻夜鸣叫:“桀无道,汤伐之……”汤王这才顺天应民,起兵推翻了夏桀的暴政。这棵槐树后来就叫凤凰槐,这个地方后来就叫凤头村,这件事后来人称凤凰来仪。

汤王是一位有道明君,亳地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如“桑林求雨”“网开三面”等。

汤王陵始修于何时,不得而知。三国时,魏文帝《皇览》载:“涡北凤头村丛莽中有成汤故垒。”由此可知,那时涡北凤头村已有汤王陵了。不过汉魏时代所指的墓葬年久失修,直到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年)才得以重修。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御史张九功命知州张羽廷重立庙堂,栽植松柏,建立碑碣,成汤王陵才蔚然大观。陵前那棵桧树,就是那时栽植的,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树龄了,但依然枝叶丰茂,花开时节,香闻数里。清朝乾隆年间,知州王家相也奉命重修过一次。当时著名书法家梁巘还写了一块《重修汤陵碑记》。这块碑是亳州著名古迹之一。“文革”前因年久失修,碑仆地上,断为两截。文管单位雇工就地埋藏,以待修理,恰逢十年浩劫降临,汤陵被毁,而此碑因埋地下,得以幸存,如今仍蔚然屹立于汤王陵前古树旁。有人风趣地说,仿佛这块古碑有灵似的。

汤王陵这处名胜古迹正式成为公园,还得归功于民国时县长刘治堂。刘治堂是河南巩县人,他与当时安徽省主席刘镇华是同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冬由蒙城调任亳县任县长,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春离职。这个人比较务实。在任期间,他为亳州办了不少实事,如修桥筑路,公路两旁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严禁烟毒,修亳州飞机场,编修《亳州志略》,校长任职考核等。

本县向无游玩场所,刘治堂常跟地方人谈拟建公园之事。因县城附近无山少水,长时间未找到合适地方。后来他经过筛选比较,终于敲定汤王陵区这处名胜古迹。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他令第一区署区长许延龄筹建,遍植松柏花卉,添置各种设施。又建草堂三间,建六角草亭一座。草亭建在一个高约5米的土台上。建好,刘治堂设宴遍请亳城文人雅士、地方绅商欢聚一堂,请为堂、亭命名题记。当时亳城知名人士张圣言先生即席说道:“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官就要有范仲淹这种品格,为民众做出榜样。我看,堂就名‘后乐堂’,亭就名‘后乐亭’吧。”众人都点头赞同。后来就请当时著名书法家胡纯厚题写了匾额。汤陵从此正式成为公园。由于后乐亭建在高高的土台上,游人至必登临。亭上匾额“涡流盈带”四字写得潇洒俊逸,为人赞赏。胡纯厚也因此名声大震,人称胡老八,当时亳州商店匾额多为其所书。

民国时期的汤陵公园面积很大,南至涡河水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对这座园林又着力进行了重修,面积比民国时小了很多,而且失去了涡河半壁江山,现汤陵公园改名为“汤王陵公园”,成为亳州的一处著名游览胜地。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