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扬起了旋舞曲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就像天边最美的云朵……” 晚饭后,随着一首欢快乐曲的响起,一群大妈大嫂又迈开轻盈的脚步,在村口的广场上翩翩起舞。

从我记事起,老家的村口就有那片广场,周围稀稀疏疏地生长着几棵老槐树,靠近壕头的位置还高高矗立着一根电线杆,上面一东一西悬挂着两个喇叭。这片场地是生产队的官地,农忙时用来打麦晒场,平时用于生产队开会,也是乡亲们茶余饭后的休闲场所。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以唱琴书、玩杂耍为营生的艺人背井离乡来到我们村时,也常常在这片场地上表演。

那时,电视机、收音机都很少,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其贫乏,除学生的课本外几乎连张报纸都看不到。每次广场上有演出,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倾巢而出,有的站在凳子上往里观看,有的肩上顶着孩子踮起脚尖向里探着头,还有的端着碗边往嘴里扒拉着饭边急匆匆地往广场赶。整个广场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想挤进去都很难。每次演出,广场上都特别热闹,歌声、笑声、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直到节目结束,大家才意犹未尽地散去。

到了八九十年代,农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村里谁家娶妻生子、当兵考学、建房上梁,甚至母牛产仔,都会请一场电影在村口广场放映,让大家一起乐呵乐呵。到了傍晚,只要广场上播放歌曲,就十有八九请来了放映队。《少林寺》《高山下的花环》《红高粱》……都是我曾看过的经典影片。那时,看完一场电影能足足让全村人乐上三五天。

进入新世纪,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土坯房、砖瓦房陆续变成平房,村庄的土路变成了砂礓路,广场也铺上煤矸石,周围还栽植一些白杨树。虽然,家家都添置了大彩电,有的还接上宽带,但广场依然是乡亲们爱聚集的地方。无论村委会搞宣传,还是左邻右舍办喜事,都会请一台或大或小的文艺演出队助兴。因而,广场上也时常传来阵阵悠扬的乐曲声。

近几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面貌更是日新月异。村里一座座小洋楼拔地而起,不仅通上宽阔的水泥路,而且还在村口那片场地建设了村室和文化广场,有书屋,有舞台,有操场,有廊亭,还有绿地,像座花园似的。广场南侧的大型显示屏不时播放着精彩的文艺节目,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也都在广场上举行,文化生活比过去丰富许多。

前两年,在村东头退休教师成婶的带动下,结合文化扶贫,组建了一支腰鼓队。农闲时,她们便在广场上排练,一个个节目有模有样,还经常参加县乡组织的文艺活动。去年,村西头的菊花嫂也不甘示弱,又牵头成立了舞蹈队,带领大妈大嫂们跳起了广场舞。

夜晚,习习的夏风轻轻拂过粉墙黛瓦的楼房,拂过碧翠葳蕤的白杨,拂过广场上那面迎风招展的红旗。一轮明月从村东头的树梢上缓缓升起,“你可记得南湖的红船/你可记得井冈山的烽烟……只为天蓝水碧风轻云淡/只为风调雨顺百姓梦圆……”一段段动听的歌声在小村夜空轻轻回荡。

此时,在悠扬的乐曲中,我仿佛听见小村前进的脚步。在美妙的旋律中,仿佛感觉到小村强劲的脉动。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