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配笔行亳州
时至今日,我依然念念不忘亳州大关帝庙那些阳光下美妙绝伦的砖雕。
走过花戏楼大门,绕过一个影壁,迎面就是大关帝庙。许是周边没有高楼大厦的凸显,那日,亳州的天空,在山西建筑与徽派建筑相结合的大关帝庙山门和一对悬挂有二十四只玲珑的铁旗杆映衬下,显得格外高远、辽阔。白云过处,是明净的湛蓝,让心头轻飏起缓缓漂浮的喜悦。
有风吹过,铁旗杆上的风铃发出悦耳的叮咚声。
大关帝庙山门正面墙壁有三门通道,分别是正门、钟楼和鼓楼。山门正中刻有“参天地”三个大字。整面墙壁遍布着各种玲珑剔透的立体水磨砖雕,全都是经过雕、刻、磨等多种手工工艺手法精制而成。据说,山门上共雕刻有115个人物,33只禽鸟和67只走兽,场面宏大、构图严谨、造型生动、雕镂精细,甚至连人物的头发丝和笑纹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有阳光打上去,清一色的水磨砖灰白色调,便有了斑斓的质感。
在北方很多古老的村落,我也见过农家门楼两侧粗犷和庄重的砖雕,大多雕刻的是梅兰竹菊、鹿兔象马、五蝠捧寿、蜂猴挂印、鹿鹤同春、虎牛麒麟。有的影壁墙上则是一个大“福”字或大“寿”字或八卦图。砖雕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美化了建筑空间,也具有炫宗耀祖、道德修养及伦理文化的教化功能。
我将镜头对准了“大关帝庙”四字下面的一幅《郭子仪上寿图》砖雕,拉近便看见了砖雕的右下角,雕刻有一马夫,唐朝装束的马夫双手紧拉着缰绳,左腿抬起,悬空,给人一种急刹不住车的冲击感。这一惟妙惟肖的动作刻画,极其传神,把整个场面营造得既惊险又刺激。据导游解说:画面中央端坐高堂之上的老者是因平安禄山之乱立了大功的郭子仪。这幅砖雕表现的是郭子仪60岁大寿时,文武百官、亲朋好友、七子八婿、居家老小为他祝寿的场面,共雕刻有42个人物,每个人身份不同则神态各异,通过他们的神态我们仿佛可以领略到他们不同的心理活动。
大关帝庙左边的《三酸图》砖雕,说的是金山寺住持佛印邀请好友宋朝的大学士苏东坡和他的好友秦少游、黄庭坚到他那里品尝桃花醋,三人品尝之后,皆皱眉,表情迥异,妙趣横生。
大关帝庙右边的《甘露寺》砖雕,雕刻的是刘备招亲见乔国老的一个片段。东边端坐着的是乔国老,下面拱手相拜的便是刘备。砖雕里的每一个人物刻绘得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形体生动,既有力的印痕,又有技的精妙。
钟楼上有一《大梁城》横幅砖雕,说的是范雎偷渡到秦国的场景。这幅砖雕最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左边的那匹马,马身上的肌肉都刻绘得清晰可见,而右边刻有“大梁城”三个字的城门,运用的是微雕的雕刻手法,就像一个浓缩版的城门,处理得很逼真。透过城门,远远地看去,甚至能看到城门内的街道和院落,极具透视感和立体感。
鼓楼正中是《三顾茅庐》砖雕。画面左上方三个人物分别是刘关张,迎面背手而去的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右面是躺在茅草屋床榻上的诸葛亮。这不是最关键的部位,引人入胜的是画面右侧一烧茶的茶童、茶壶、水缸和水桶,还有窗棱、雨搭,仔细看去,你甚至能看到诸葛亮穿着的那双鞋子。这些细部的雕刻,既形象又逼真,惟妙惟肖。
最令人叫绝的是,那两根支撑雨搭的撑杆,细如牙签,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吹日晒,依然在支撑着诸葛亮茅庐的那扇雨搭,避免了岁月的雨水潮湿了那段三顾茅庐的故事。
我看见了有一缕阳光,透过雨搭,照入了那间简陋的茅草屋。
我仿佛听见了灌满阳光的茅草屋里有荡漾的回响。
还有许多精美的砖雕,让人流连忘返。这些具有镂空效果的砖雕,其刻法之精细,层次之分明,布局之妥帖、错落之有致、精妙之无比,在给不同的观者带来多样化审美情趣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跨越了时空的恢弘和那时纸坊街的药香、拦马墙的月光、涡河水的呼吸、灵津渡的表情、花戏楼的弹唱……在多年以后依然可以让你有所触动。岁月留下了大关帝庙,大关帝庙慷慨地在夏日里让我同时顶礼立体水磨砖雕里的历史人物、花草鸟兽、传说神话……
我想,有人会听懂它们在说些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