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多举措推动诚信建设工作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题:我市多举措推动诚信建设工作

亳州新闻网讯 7月18日上午,我市召开诚信建设工作新闻发布会,市文明办组织市发改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人民银行亳州市中心支行等单位向社会发布各单位在我市诚信建设工作开展的情况。

发布会上,市发改委介绍了我市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市数据资源管理局介绍了我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及运营情况,市中级人民法院介绍了我市失信被执行人专项治理工作开展情况,人民银行亳州市中心支行介绍了我市农村和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据了解,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严格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印发《集中治理诚信缺失突出问题 提升全社会诚信水平的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高度重视信用体系建设,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领导小组,2019年5月我市在全国262个地级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中居第79位。

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我市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着力推进大数据与信用体系建设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搭建了“一网三库一平台”。截至目前,已归集了全市各类信用信息数据5379.6万条,其中市直单位信用目录数据3976.5万条,县区信用目录数据475.3万条,市直单位双公示数据592.3万条,县区双公示数据335.5万。在加快系统建设和信息归集的同时,我市积极推动信用数据在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建设查询页面,集成至“我家亳州”APP、“皖事通”APP,实现了自然人、法人信用信息的快速查询;将信用信息查询功能嵌入到网上办事项流程,实现了网上办事“逢批必查,逢办必查”;积极推动限制被执行人享受特需医疗服务、金农易贷服务等普惠金融、公共医疗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我市建立完善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机制,着力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信用惩戒大格局,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自2013年10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施行以来,截至2019年7月16日,全市法院共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24515人,因纳入失信被执行人而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或人民法院因执行完毕已删除失信信息人员8516人。

我市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广泛采集信用信息,加大信用信息应用。截至2019年5月末,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共采集全市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112万,企业和其他组织6.3万户,有效缓解了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征信数据已深度嵌入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流程中。在对外提供征信服务方面,人民银行亳州市中心支行通过增设查询网点,布放自助查询机等举措有效满足了民众的征信需求。目前全市共设立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网点16家,配置自助查询机18台。2018年共对外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查询170330笔,是2015年的5.4倍,年均增长132%;企业信用报告查询5365笔,近三年年均增长68%。

此外,我市依托亳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打造了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互联网+大数据”新模式,实现了全市50余家政府部门数据的动态更新,大大节约了平台信息采集涉及的人财物成本,使得平台建设更具可持续性。在平台运管方面,采用“四合一”的结构模式(即市、县合一,农村、中小微企业合一),采集了122万户农户及91115家中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在全省率先实现信用信息采集全覆盖,并将信息采集主体扩大到全市650万自然人和42.35万企业组织。在平台应用方面,通过信用评级模型为全市每一位自然人及法人赋予了信用评级等级,为金融机构全面了解客户信用状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通过诚信建设工作的开展,进一步营造了“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提高了全社会的诚信意识,改善了经济社会运行环境,亳州市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全方位、共推进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