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状况、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是认定低保对象的三个基本要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的就业渠道、收入来源不断拓宽,家庭财产构成日趋复杂,单靠传统的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等方法很难准确核查救助申请家庭的收入、财产状况,因而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已成为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搭建核对平台,跨越数据“鸿沟”
为了破解救助申请家庭经济财产状况认定难题,市民政局于2017年1月建成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平台并投入应用,该平台通过与省核对中心、市数据资源局大数据中心专线对接,依托省核对平台及我市智慧城市项目的数据统筹成果,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成功连接了公安、工商等10个部门的户籍、婚姻、车辆、房产、公积金、社保、工商、税务、学籍等22项数据,开展全方位的“跨界核对”,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出现“住豪宅、开名车、吃财政”人员吃低保现象。
二、低保“逢进必核”,“骗保”无处遁行
2017年4月,市民政局印发《亳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程》,明确规定所有新申请低保家庭共同生活成员必须通过市核对平台接受经济状况核查,生成核对报告,对核对报告中提示预警,经核实属实的收入和财产超标家庭,县级民政部门不得批准其享受低保待遇。同时,我市还将核查范围拓展至低保申请家庭的法定赡养抚养人(非共同生活成员),通过核查准确反映其赡养抚养能力,为救助审核审批单位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让故意隐瞒收入财产“骗保”行为无处遁形。自平台运行以来,全市已核对救助申请家庭183384户449829人次,系统反馈预警43953户65316人次。
三、无授权不核对,履行保密职责
目前我市核对工作具体分工为:市核对中心负责软件开发和数据对接,县级核对中心负责对申请核对资料的审核、发起核对并出具核对报告,乡镇负责信息录入、授权书等资料上传、对核对结果开展调查核实等。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涉及家庭和个人隐私,市民政局对核对授权、委托、数据对接、核对报告管理等都进行了严格规定,按照“无委托不核对、无授权不核对”原则,确保每份核对报告必有授权书,每个批次必有委托书。此外,市民政局还与省民政厅、市数据资源局、市直相关部门、县区民政部门分别签订数据共享查询协议,明确信息交换和保密责任。市县两级民政部门分别与126名各级核对软件操作使用人员签订了保密协议,要求核对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信息保密规则制度,履行保密职责,确保核对工作信息安全。
四、聚焦脱贫攻坚,助力精准识别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市核对平台建成后,通过媒体报道、会议宣传等多种途径,向扶贫、教育、住建等社会救助业务管理部门介绍核对系统功能作用,推广系统使用。目前我市城乡低保办理已全面开展经济状况核对,部分县区扩展至临时救助、医疗救助业务。利辛等县区利用核对平台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批量核对,主动发现家庭成员变化、成员社保公积金、房产、车辆和工商登记情况,为贫困对象的动态管理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