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就是奉献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军人就是牺牲奉献的代名词。选择了从军,就选择了牺牲奉献。穿上军装,就意味着扛起了保家卫国的使命和责任,就意味着花前月下少了你的踪影,“寒冬孤枕对愁眠”将伴你未来的爱人熬过一个个难眠的长夜,“自古忠孝两难全”将被你用来慰藉自己未能榻前尽孝的追悔……

有过28载从军经历的我,对“一首奉献歌,两行辛酸泪”较别人自然有着更深的体味,也更能理解为什么一首《十五的月亮》歌曲就能让军人、军属泪眼婆娑,哽咽难声。因为“牺牲奉献”这四个看似平淡的字眼里饱蘸了战士们青春的血,饱含着军属们无尽的相思泪。世上任何赞美牺牲奉献精神的词语,用在军人、军属身上都不仅不为过,而且还略显意犹未尽或词不达意。

像我,从军期间还没有来得及体会为父母生病端水喂药、床前尽孝的感觉,二老就离我而去,而且还都是在他们去世第二天交接完工作才得以奔丧回家,留下了终生遗憾。我在兄弟中排行老末,父母亲老来得子,对我较其他兄弟姊妹自是深爱三分。有一年夏天,老母亲晚上拉门灯开关绳时,不小心从门槛上俯摔下去,由于她身体较胖,加上身体多处骨折、骨裂,自己连翻身都不能,待到哥哥嫂子闻声赶到,她半边身子已经瘀青了。母亲怕影响我工作,忍了几天才同意哥哥给我打电话,还说:“别万一过不了这一关,小四儿回来还不哭死。”我接到家里的电话时,正在赶写一份上级领导来视察的汇报材料,直到交稿才递交探亲请假条。哪知到家第二天,部队就来电话说有紧急任务需要马上归队。记得那天离家时,胡同口见到家门里的一位老嫂子,我强忍的泪水像实然打开了闸门,奔涌而出。

儿子出生时,也是赶上部队执行任务,第三天才往家里赶。一进村,正遇着小脚三奶奶,她老远就冲着说:“小四儿可真大命呀,媳妇儿给你生了个大胖小子。”兴奋的她竟把老家人常说的“好命”给说成了“大命”,像是我九死一生逃回来一样。

爱人没有随军前,一直和我老母亲一起生活,既要带孩子,还要侍弄十几亩农田。那是1997年秋天,我因备战南京军区影视技术大比武,无法脱身请假回家收秋。爱人把儿子哄睡,放在地头树荫下的婴儿车里后去砍玉米。当砍够一抱回身放玉米秸时,猛然看到儿子攀爬婴儿车,摔进了路边的水渠里。她丢下镢头狂奔到地头跳到水渠里……这件事,我直到她秋后来部队探亲时才知道的。她当时应该是啥样的心情,是怨我,还是恨我,直到现在儿子大学毕业,我也没有与她交流过,只是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时感到心里涩涩的。

但是,这些如果和我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对门办公室的老金比起来,那可真是起重机吊灯草——不值一提了。老金参加过南疆作战,是从死人堆里走过来的老兵。参战时他任排长,部队开赴前线前,要求把剩余个人物品寄回老家,每个月的工资部队发给个人一半,给家里寄一半。他说,每次家里收到寄来的工资,老母亲都要哭上十来天,有时心情才一平复,下个月工资又到了,眼睛差点哭瞎。他还说,在南疆时有一天拂晓时分,部队对敌发起进攻。他们排在猫耳洞待命,兄弟排第一梯队上。出发前,排长轻声对老金说:“金排长,我们先上去了!”到了中午,担架把这位排长的遗体抬了回来,排长被弹片击中头部壮烈牺牲了。

还有,我的同事小周的爸爸和老金是同批参战的战友。小周向我叙述说,他出生前,爸爸回家探亲来侍候妈妈坐月子,回来没有几天接到部队要求归队的加急电报就急匆匆地赶回了部队。再回来的时候,小周已经会蹒跚走路了。最让人落泪的是爸爸参战回来第一次回乡探亲时的场景。爸爸一进家,奶奶就哭得泪人似的紧紧抱住小周的爸爸,奶奶哭着把小周爸爸身上摸了个遍,看了个遍,摸摸胳膊、腿是不是假的,看看身上有几处伤疤。

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更是一人参军全家奉献!

想想我,虽从军近三十年,岁月和平,国泰民安,和战争年代的军人比,算是非常幸福的了,但是,和千百万人民子弟兵一样,我们又有哪一个不是抱着慷慨赴死、为国捐躯、马革裹尸的雄心去报名参军的呢?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