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位老兄说,中国人介绍自己的时候先说姓再说名,说明中国人比较注重集体意识,然后才关注个体。而欧美人则反之,他们强调个性。姓是属于群体的,名是属于个体的。
现在的孩子刚生下来(有时候还没生下来)就有了名字,古时候不是,名是名,字是字。据说名字是出生三个月以后父亲取的,《左传》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为“信”,比如解放、文革、建国;以道德品行命名为“义”,比如司马懿;以某一物的形象命名为“象”,比如孔丘(据说头部隆起像山丘);借用某一物体的名称为“假”,比如司马牛;取婴儿与其父相同之处命名为“类”。但是一般不用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畜牲、器帛等六种事物命名。
字则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后才取的,名和字是相关的,有的是同义词,比如曹操字孟德,德和操是同义词,所以现在我们还有词语叫德操。有时候是相反的,比如晏殊字同叔,因为殊和同是一对反义词;有时候是相关的,比如苏轼字子瞻,天子阅兵的时候站在车上,手扶的那个横木叫做“轼”,所以有个词语叫“登轼而望”。还有的字是名的延续,比如王维信佛,有一本佛经叫《维摩诘经》,所以他字摩诘,连起来就是维摩诘。
古人取名字往往还体现排序,一般是伯(孟)、仲、叔、季,所以不分伯仲就是不分老大老二,孟姜女是姓姜的大女儿;孔子还有个瘸腿的哥哥叫孟皮,他在家里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这即是为什么后世有人不尊重他,称之为“孔老二”。但是排序第三却不一定是叔,画家画画的时候,题写时间有孟夏、仲夏就没有叔夏,而是季夏,因为季表示最小或者最后。名字中出现数字的很多,比如闻一多、王二小、扈三娘、李四光……
有了字以后,就算成年了,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获得社会尊重。一般来说,只有尊长之人才能称呼一个人的名,或者一个人自呼其名,而对平辈或者尊卑要称字,这和我们现在社交场合的称呼是一致的。比如打电话的时候:
打电话给我的老师:老师好,我是杨本科。
我的老师可以喊我“杨本科”。
打电话给我好朋友:吴辰兄,我是本科。
我的师兄也可以喊我“杨本科”,但这样似乎不太礼貌,一般应该说“本科老弟”或者“本科兄弟”。
春秋战国以后,大家以贱、丑命名,类似于现在的“狗剩”之类的。这时的人们还喜欢在姓和名之间加一些无意义的助词,如烛之武、申不害、介之推、吕不韦等。汉代国力强盛,祈求长生不老,人们取名多为安国、延年、千秋、去病等。西汉末年,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影响深远,所以整部《三国演义》里面的人名都是一个字。魏晋南北朝时,因单名重名太多,名字又开始用两个字(现在已经开始用四个字了),受士大夫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顾恺之、祖冲之、颜延之等;其时又因佛教盛行,命名又多取佛语,如王僧辩、柳僧习、崔僧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