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 凉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多少年过去了,每次读到这联诗句,记忆里那阵夏荷的香气总是扑面而来,穿过呼啸的岁月,带着儿时记忆融入心间。我知道这香气会伴我一生,是我宝贵的财富。

我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那个没有手机网络年代,燥热而且绵长的夏夜纳凉是人们唯一的娱乐方式。当夕阳西下,牛羊归圈,最末一缕炊烟消失在暮色中时,我家门口长长的河堤便迎来了纳凉的村民,大家伙儿拉条席子或宽或窄,或新或旧,没有人在意,抑或拉条草帘,拿条床单,摇着蒲扇,三三两两地走上河堤,月亮升起,月光洒满门口小河面时,堤上已经聚满男女老少。这时母亲和奶奶会小心翼翼地搀着年事已高常年卧床的太奶奶坐到大家中间。奶奶说太奶奶总是待在家里会闷坏的,带她出来听听男人们高谈阔论,指点江山,女人们唠唠家常,心情会开朗许多,也不会容易老年痴呆。

儿时的我是不喜欢太奶奶的,听村里的老人说,太奶奶年轻时为了生计举家逃荒至东北,可偏偏留下爷爷一人。爷爷在亲戚的帮助下才成了亲娶妻生子,而我的太奶奶几十年不曾归乡,现在岁数大了回到故土。那时我不能理解太奶奶落叶归根的想法,也不能理解爷爷奶奶为什么要尽心尽力侍奉遗弃他的太奶奶,每每我带着疑问问奶奶时,奶奶都会收起一贯的好脾气,厉声训斥我:“不准这样说,我们当然要孝顺太奶奶,因为她是你爷爷的母亲啊,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太奶奶哪里有你们呢?下次不准这样说了。”

带着愤愤不平的心情我只好收起这些疑问,和村里的孩子们沿着河堤嬉戏打闹。最后跑到大汗淋漓的我喜欢靠着太奶奶旁边坐下,享受着奶奶蒲扇带来的阵阵凉风,凉风中夹带着荷塘里淡淡的荷香。这就是我记忆中奶奶的味道,清香却不浓郁,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能沁人心脾。

夜色渐浓,人们收起席子三三两两地回去了,奶奶和母亲一左一右地搀着太奶奶回屋。小时候的我虽然不理解奶奶,但是经常看到在村里大人们茶余饭后谈到奶奶时跷起的大拇指也会感到深深的自豪,鼻尖会隐隐飘来那抹淡淡的荷香。

日子越来越好,越来越多家庭购入了电视机电风扇,夏夜里我家门前纳凉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爷爷为了丰富太奶奶的生活也购置了一台大彩电,从那以后我们家夏夜里纳凉的活动就改为一家人围着电视谈笑风生。电视里总是播放着太奶奶喜爱的戏剧,可是我不喜欢,我喜欢看动物世界,喜欢看动画片。每到这个时候我总是生气地跑开,埋怨起太奶奶。奶奶会过来轻轻地摸着我的头发说:“太奶奶年龄大了,也许没有几年好日子可以过了,我们一定要在太奶奶有生之年好好孝敬她。”虽然这时的我不太心甘情愿,但是听着奶奶的话,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2005年夏季父亲参加单位的技术比武获得第一名,奖品是一台空调!全家人欢天喜地,父亲坚持把空调放在太奶奶屋里,父亲高兴地说,太奶奶夏天在这空调房里可以舒舒服服地睡觉了,再也不用出门到处找纳凉的地方了。

奶奶看着父亲欣慰地说:“我没有白白孝敬老人,我就知道老猫房上睡,一辈留一辈,我的孩子也知道孝敬老人了,这是我感到最幸福的事。”已经有些糊涂的太奶奶老泪纵横,那时的太奶奶已经羸弱不堪,略为浑浊的眼睛有些呆滞,但是她的泪水我们大家都明白。

炎热的夏夜里,我们一家人的纳凉方式在改变,不变的是奶奶一直对待太奶奶的孝顺之心,而且我们知道这份孝心会代代相传。

如今太奶奶已经去世多年,也没人再会来我家门口的河堤上去纳凉,电视机也在家里备受冷落了,空调也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件,我所生活的地方周围的事物都在改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夏夜里那淡淡的荷香,奶奶身上那沁人心脾的香气如今已经在我的母亲身上,我知道终有一天这阵荷香也会沾染在我的衣襟,直至沁入骨髓……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