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国庆:七年投递生涯见证淘宝“下乡”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潘国庆(左)正在查看当日的营业情况

从2007年参加工作,利辛县王市镇的潘国庆做了7年的投递员。“原来主要是下乡送报纸杂志,后来就主要是送快递包裹。”潘国庆说,虽然现在轮岗到了金融管理岗位,但也管理着快递业务,“最大的感受是,农村的变化很大,尤其是广大群众对新事物的接受更快了”。

名字曾被同学称“老土”

潘国庆出生于1988年5月,对于未在国庆节出生为何取了“国庆”的名字的问题,他笑笑说,“名字是爷爷取的,具体原因我也不清楚”。

他介绍,爷爷是一名老党员,有很深的红色情结,“给我取‘国庆’这个名字,应该是希望我热爱祖国,用行动报效祖国”。

在潘国庆上小学的时候,他因为名字的问题烦恼过,因为有同学说他的名字“老土”。“那时候男生叫涛、浩、辉的比较多,他们认为我这名字应该是几十岁的人才叫的。”潘国庆说,他也动过要改名字的念头,不过同学们叫着叫着就习惯了,“我觉得这个名字也挺好听的”。

投递七年见证农村变化

2007年,潘国庆开始参加工作,在王市镇邮政局当投递员,主要任务是到机关、村室和学校送信件、报纸和杂志。

“上午我在邮局等群众来拿邮件,从中午12点开始骑着摩托车下乡,一直到晚上6点左右回来。”潘国庆说,那时候村里基本上都是泥路,晴天还好,下雨的时候,摩托车一个劲儿打滑,他需要随身带着一根木棍,用来撬车轮胎上黏附的黏土,“一周要送6天,一天差不多跑30公里”。

慢慢地,各村陆续实现了“村村通”,潘国庆到农村送信、送报的时间缩短了大约四分之一。“送的信件慢慢少了,包裹逐渐多了,都是从网上买的东西。”潘国庆说,尤其是他当投递员的最后一年,在快过年的时候,一个乡镇的包裹卸了好几卡车。

立足岗位报效祖国

2014年,潘国庆调到了汝集邮政局,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此后五年,他在多个乡镇进行过轮岗,目前在永兴邮政局担任负责人,管理金融和快递工作。

“群众的存款越来越多,网购包裹越来越多。”潘国庆笑着说,虽然不像刚工作时候直接进村入户,但在营业厅内,他也能强烈感受到近些年农村群众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

今年祖国将迎来70华诞,潘国庆表示,自己也因名字里有“国庆”倍感自豪。“作为一名邮政工作人员,我觉得立足本职岗位也是报效祖国的一种方式。”潘国庆说,把群众的存款保管好,把群众的快递包裹顺利送达,把群众订阅的报纸、杂志及时送到他们手中,“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让群众有满满的获得感”。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