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小村庄,故乡的村头,有条小河涓涓而过,清澈的河水在两岸葱郁的杨柳掩映下,显得水汽氤氲,波光潋滟。河的上面,横卧着一座木板桥。记忆中,故乡的小桥没有瑰丽的桥头堡,没有高大的石墩跨梁,甚至连雕龙绘凤的栏杆也省略了去,就是一个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木板小桥。桥面两米宽,仅容一两人通过,几块看似不太坚实的木板铺在桥面上,用马钉相连,桥下是八根大圆木竖在河流上,奋力支撑着木桥。大人们坦然走在上面一点儿都不紧张,可对于胆小的女孩子来说,过河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行走到桥中间,眼前荡漾着幽深的河水,脚下是微微起伏的颤动,是多么的恐惧和无助。不敢扭身调头回走,也容不得多想,只能一步一步胆战心惊地慢慢向前。
清晨是小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赶集的乡亲推着独轮车和自行车走过小桥,去地里耕作的老农扛着犁赶着牛走过小桥,上学的孩子背着书包小心翼翼地走过小桥……桥下的河面上还有刚从鸭窝里奔来嬉戏的鸭子,鸭子的嘎嘎声,以及桥面上行人的脚步声,合奏出了一曲《小桥》交响乐,伴随着清澈的河水流向远方。
太阳慢慢从天际升起又缓缓在天际滑落,小河和小桥笼罩在夕阳的余晖里,一个个疲惫的身影印在桥上、映在小河里,走向那一个个烟囱冒烟的小屋。星星出来了,月儿渐渐明了,人们在小河中洗去了一天的汗腥和疲劳后,便聚在小桥上聊天。谈庄稼的收成,谈狗旺家那位贤惠的媳妇,谈张三侯家会下蛋的老母鸡……聊啊聊,小河和小桥专心致志地听着。月亮和满天星斗渐渐隐入云层进入梦乡,木板桥和小河也恢复了静谧,甜甜睡去。
1996年,我上省城读书,寒假回来时,木板桥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略微隆起的水泥桥。父亲告诉我,木桥由于年久失修,支撑桥的木柱腐烂枯毁,在一次暴风雨中倒塌,乡政府便建起了这座新桥。父亲说:“木桥即使不垮也该拆了。村里家家户户都买了摩托车、电动车,谁敢骑着这些速度快的车子从木桥上经过!”新桥有十多米长,三米来宽,桥面平平整整,两面栏杆洁白光滑,桥下是圆形的大拱,河水从拱下哗哗奔流。一桥飞架,使风景秀美的家乡锦上添花。人们跨过望月桥,走出乡野,遨游商海,搏击市场,走上了勤劳致富之路。
白驹过隙,光阴荏苒。走进新世纪,家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的砂石路被修建成宽畅平坦的水泥大路,绝大多数家庭拥有了小轿车,还有一些人买了农用车、大货车搞运输。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狭窄的水泥桥再也难以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桥体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得已又在水泥桥旁边建起了一座七米多宽宽敞气派的钢筋水泥大桥。两座混凝土大桥巍然矗立在美丽的小河上,像一对孪生姐妹朝夕相处。白天车来车往,熙熙攘攘;傍晚,桥上走着悠然散步的人。偶尔会有人在桥上乱扔一些垃圾,玷污了它美丽的容颜,但它依然坚强、执着,以母亲般宽广的胸怀包容着人们,每天笑迎着南来北往的客人,还有那些即将远行的老乡和从远方归来的游子。
而今,站在村口的桥上,放眼远眺,梓林叠翠,风光旖旎;俯瞰桥下,碧水蜿蜒,波光粼粼,一种心旷神怡、激越豪迈之感油然而生。故乡的桥,记录下乡亲们致富的脚步,也见证了社会发展的历程。桥是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它承载着家乡人民的期望和梦想,承载着家乡人民的幸福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