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爱不可辜负,唯有时间不会爽约。又一年11月8日如期而至。许多人眼中,这一天与以往每个日子并没有什么不同,太阳温暖,三餐饱食,工作如常,心情依旧,岁月静好。但对记者而言,这一天散发着别样的光彩,因为,这是我们的节日——记者节!
这是一个充满情怀的日子,这是一个梦想闪耀的日子,这是一个激情荡漾的日子。这一天,我们的记者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去往现场的路上——这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即使如此,还是让我们说一句,祝我们,以及那些和我们一样在路上的新闻人节日快乐,健康平安。
今天,在第20个记者节来临之际,本报部分记者结合自己的从业经历,写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我们愿意一同庄重地许下这个诺言心愿:我们将继续以初心使命,讲好新时代亳州故事!
时政部记者陈显锋:全媒体时代 弘扬主旋律
从1999年参加工作至今,我一直坚守在采访一线,20年记者工作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只有坚持党性,始终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摆在首位,才能讲好亳州故事。
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才能讲好亳州故事?我认为,应该顺应新闻规律的方法、贴近受众心理的话语、适应分众传播的渠道、切中现实热点的议题,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在传统媒体宣传方面要说“亳州话”,讲好“亳州故事”。要坚持理论工作“三贴近”,把党的重要理论和重大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话,把“普通话”转化为“亳州话”,结合亳州实际,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坚持新闻工作“三贴近”,讲好“亳州故事”,把笔头更多地对准基层,把版面更多地留给亳州人,真实记录亳州人的生动实践,讲亳州人爱听的话,写亳州人记得住的事,深入发现蕴藏在亳州人深处的平凡与伟大。
在新媒体宣传方面,要充分发挥党媒的官网、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作用,创新宣传内容,对宣传内容进行精心包装,让亳州人爱看、想看。
社会部记者李锦文:一直在路上 传播正能量
从大学毕业就进入报社,成为一名记者。九年的一线采访,不敢说有何惊人的壮举,但敢说对得起从业时的初心。
因为是记者,笔下守望着道义。曾和同事一起实地查看曝光生产废旧塑料污染水源的私人工厂。暗访结束,撒腿快跑时还不忘紧紧揣着留有证据的录音笔和隐形相机。至今,也钦佩自己刚从业时的“虎劲”!
因为是记者,为需要帮助的人,撑起一方温暖的空间。我仍记得那个凌晨5点就随着奶奶一起扫大街的孩子袁德旗,经过报道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返回校园安心读书。
因为是记者,我们用文字和镜头见证着社会的发展。环保治理后的蓝天白云、扶贫攻坚中贫困户脱贫后的好日子、教育资源提升后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幸福……身为记者,报道最新鲜的新闻事实,传播社会正能量,我们一直在行动。
几度回首,都无比庆幸能够在最好的青春年华里接触到记者这个行业。做一名社会记者,时刻扎根一线,解决百姓难事。无论再苦再难,看到受助者的笑脸,听到那一声“谢谢”,就坚定走下去的决心!今后,我将继续用脚踏实地履行记者职责,用无愧良心走过记者生涯!
时政部记者刘景侠:用“四力”谱写新时代赞歌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干部寄予厚望:“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作为一名记者,一定要持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努力谱写新时代的赞歌。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可以折射出经济社会的发展脉搏,也彰显着时代发展的特色。新时代背景下,作为新闻记者,要想写出好的新闻稿件,就必须用好脚力,深入基层、扑下身子,去采访、了解第一手新闻资料。采访中,记者要运用新闻的眼力和脑力去思考、发问,从而得到全面的新闻素材。完成采访任务过后,当然就是用过硬的笔力书写出优质的新闻稿件来。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新闻记者,我将不断增强自身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本领,通过扎实的采访、过硬的笔力,书写出更多讴歌新时代的新闻稿件,记录新时代发展的点点滴滴,讲述好一个个新时代发展的精彩故事,坚守初心,用实际行动履行一名党报记者的光荣使命。
新媒体部记者蒋海涛:思想新交融 担当新使命
“新媒体就要有新的思路和创意,新媒体就要有新的形式和内容,新媒体就要有新的使命和担当。”2017年的记者节前夕,我从亳州晚报时政新闻部记者转岗到新媒体部,这是当时我在自己的微信里写下的一句话。
时光荏苒,转眼又到记者节。转战到新媒体,变化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对新闻的无限热爱、对理想的执着坚守。两年来,有过10万+的欣喜,有过为想不出好策划的苦恼,也有过大型活动顺利举办后的释然。
一路走来,网友热情与真诚的后台留言,曾让我在深夜值班时热泪盈眶;一路走来,部门小伙伴们的包容与帮助,曾让我感到温暖无限;一路走来,面对新设备新平台进行全新的学习与认知,曾让我感到受益匪浅。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谁说我们总在坚持,我们明明坚定如初。面对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我觉得首先是人思想上的融合,我将和小伙伴们一起,努力做有性格、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融媒体作品,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高效的工作,与这个伟大的时代融为一起!
时政部记者汝平:做党和人民信赖的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上曾对全国新闻工作者提出,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一直以来,自从进入报社以来,我便将“讲好亳州故事 、记录发展变迁、展现时代精神”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将新闻采访作为实现个人价值、践行初心使命的舞台。
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中央确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为跑环保口的记者,多年来,本人无论寒冬酷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环保问题现场,及时采访报道亳州环保督察各项工作。去年8月份,省环保督察组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驻亳督察,当时天气炎热,我每天冒着酷暑,或随同督察组督察,或自行深入环保问题现场进行采访。有的问题现场环境恶劣,如个别养鸡场粪污堆积,臭气熏天,蚊蝇乱飞,我顾不上令人干呕的环境,认真进行采访报道,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未来,我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牢记48字职责使命,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采写出更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社会部记者曾莹莹:十年记者路 累并快乐着
当第一次以记者的身份体会到这个职业带来的荣耀与快慰时,对新闻工作的激情与执着便悄然注入笔端,也因这些字句记录下了自己在“记者”这个岗位上的成长历程。
因为使命,我们永远在路上;因为职责,我们必须在现场。工作10年来,我一直在采访一线,见证着地级亳州市从诞生到成长到成熟。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采写好每一篇报道,是对职业的敬重,更是对自己的负责。
十年弹指一挥间,一路走来,有快乐、有辛酸、有感动,更有收获,那就是风里来雨里去和甘于寂寞的吃苦精神,不断“充电”、勤于思考和学习的良好习惯,广泛接触社会的交际能力和协调能力,采访各行各业学到的丰富知识,特别是看待事物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分析问题的高度和深度,以及从典型人物身上学到的做人道理,这些都使我受益终生。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作为当代记者,未来的工作更多的是机遇和挑战,新时代的路上,我们依旧要脚踏实地,奋勇向前,用我们的纸笔、电脑、相机、手机……讲好亳州故事,描绘最美工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新媒体部记者丁静:转战新平台 初心永不改
每一个记者节,我们都会按捺不住地温习那些最初的憧憬与冲动,又会习惯性地提醒自己的存在与价值。2010年,我从初出茅庐的“菜鸟”记者到现在,竟也已走过近10年光景。
2019年,对于我而言,是不一样的从业生涯。这一年,我调侃自己是一名“新记者”,此“新”源于身份转变之新,源于平台之新,源于工作内容之新。
时代在骤变,媒体在变革。在新老媒体转型的时代环境下,我从传统媒体文字记者“跨界”成为亳州晚报微信小编,从靠“笔杆子打天下”到从生产到发布的统统“搞定”;从一本正经写稿子到从容应用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的“段子手”;从拿起相机会拍到掌握直播、视频等新技能……庆幸的是,如今的我,不再是初生牛犊,有信心面对任何挑战。
万变不离其宗。“战场”虽有变,但我仍旧是一名媒体人,依然每天为大家送去新鲜出炉的第一手消息,依然喜欢这份工作,尊重这份使命,固守这份责任。
时代在变,记者这个职业群体也在不断“变身”,但无论如何变,新闻记者的初心不能变。因为唯有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前行。
社会部记者刘心珠:身处第一线 永远在路上
新闻学理论中,“真实”是一个核心概念,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和魅力所在。在亳州晚报工作的第九个年头,我深刻认识到,讲好一个故事,就是要将自身融入新闻第一线中。
今年1月底,我跟随谯城区人社局组织的爱心免费大巴,前往上海,一起接亳州老乡回家。由于堵车加上雨雪极端天气,导致路途一再耽搁,历经12个小时才抵达亳州。虽然整个过程坎坷又艰辛,但看到老乡们下了车后,脸上露出回到家乡的喜悦,心里感到一阵阵的温暖。这次经历,不仅让自己体验到了在外拼搏的不易,也为自己的采访和报道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不管传播格局、传播手段、受众对象、阅读习惯如何变化,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不能丢,新闻工作者的为民情怀不能忘、真实记录真诚表达的本质本性不能变。
因此,我认为,身为一名记者,就应该永远身处第一线和一直在路上。迈入了新的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只要保持“在路上”的姿态,以充满激情的态度深入一线,就一定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的优秀报道。
时政部记者任雷:锤炼好“四力” 讲亳州故事
双脚沾满泥土,心中揣着人民,笔下才有好的故事。
讲好亳州故事必须增强“脚力”,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感受时代脉搏,只有身在基层才能体会群众疾苦,只有人在现场才能激发心底感动;
讲好亳州故事必须增强“眼力”,面对各种社会现象,要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廓清迷雾辨是非的本领,使工作更加符合时代需要、契合本地市情、满足受众需求、实现同频共振;
讲好亳州故事必须增强“脑力”,要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好、阐释好、落实好,采写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
讲好亳州故事必须增强“笔力”,不仅要用生花妙笔写出读者爱看的文字,还要学会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讲好中国故事、亳州故事,让主流思想潜移默化、入脑入心。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只有真正沉下身子,深入基层,将镜头聚焦基层一线,笔触对准普通群众,坚持不懈地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挖掘源头活水,才能讲好新时代亳州故事,才能采写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好作品。
时政部记者陈璐:新时代答卷 用心来作答
记者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信念。
丹麦一位哲学家曾说:“你怎样选择,就怎样生活。”认真只是合格,用心才能做得更好。用心,即用脑筋去思考,用思想去领导,用观念去武装,用行动去落实。只做表面文章而不能深入到实质,不是用心;只是为了做事而做事,不是用心;对工作推托扯阻,更不是用心。
力源于行,行源于心。用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境界,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一种执着追求的品格。
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用实际行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更要用心讲好老百姓的故事。基层是最生动的课堂,新闻记者只有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才能更加接“地气”,聚“人气”。也只有深入群众中间,走进群众心里,写出的文章才能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才能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
用心做事不仅是记者必备的工作素养,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一名合格的记者,应该用心、用情、用温度、用正气,把亳州故事讲得更精彩、更动人!
社会部记者蒋加磊:坚守新闻梦 讴歌新时代
2007年,我大学毕业,进入媒体工作。十二年弹指一挥间,刚入行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这十二年,我换过两家单位,但一直都未离开新闻采编岗位。
著名新闻人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作为新时代的“船头的瞭望者”,需要不断增强我们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更好地发挥“喉舌”作用,一方面要传递党和政府的“好声音”,另一方面要为人民群众利益鼓与呼。
工作十二年来,我见证了亳州城市的发展,亲历了市民生活的提升,更感受到了时代进步带给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需要做的就是把这种变化、这种感受传达出去,让更多的人为我们城市、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
难忘采访中贫困户脱贫后的笑脸,难忘大病患者受助时的泪水,难忘五保老人在敬老院里爽朗的笑声……作为一名记录者,我在工作中不仅收获着感动,也收获着欣喜,更获得了前行的动力。
在这样一个唱衰传统媒体的时代,淘汰加速、竞争激烈,如何能保持入行时的初心?我觉得,不仅要能想、能奔走、能听、能写,更要坚守理想信念,明确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社会部记者李鹏:踩得泥土香 酿出百花稿
如果把社会比作花园,记者就是蜜蜂。蜜蜂要想酿出甜蜜,必须不停地飞,汲取营养丰富的花粉,才能保证蜂蜜的品质。记者要想写出好稿,也必须多下基层、访街问巷、亲临现场,掌握一手素材。
对记者来说,外出采访应该是最开心也是最痛苦的事。记得2013年去利辛县采访农村低保,先乘坐亳州到利辛的客车,再坐上到乡镇的农班车,下了农班车又改乘集镇上的三轮车到了采访的村子。低保采访是调查报道,要采访的村子不止一个,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看着近走起来远,还要采访村民和村干部,全靠两条腿在跑。那天的采访,我徒步走了二三十里的路,回来后腿疼了好几天才恢复。
硬币有两面,换个角度看问题可能就有不同的感受。采访虽然累虽然苦,但也是最有意思的。上个月,我和两位记者同事有幸登上了商合杭高铁首列试运行车,新媒体平台直播观看人数10万+,取得了令人称赞的宣传效果,这份荣耀将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脚下有泥,心中才能有光。记者只有踩得泥土香,才能酿出百花稿。
时政部记者武景:讲好新时代亳州好故事
又到记者节,转眼间,走上记者岗位已逾两年,两年来获益匪浅。我深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就要俯下身子向基层、向人民学习,讲好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的精彩故事。
首先,要常走基层,挖掘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近两年来,我采访较多的行业就是农业,因此要常往农村跑,多与农民朋友唠家常,多解释党的惠民政策,多写农民生产实践的新闻。只有以农民为报道主角,农民朋友喜欢和你说、乐意听你说,才能讲好新时代的农村故事。
其次,要创新报道形式,改变文风,写农民朋友能听懂的话。农业报道,就是要把党的好政策讲给农民听,把农民的呼声、困难反映出来,因此语言就要通俗易懂,贴近农业生产实际,只有新闻作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才能讲好新时代的农村故事。
另外,还要常学习、会学习,切实增强“四力”。作为党报记者,又是一名共产党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是必然要求,作为农业口的记者,学习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也是必然要求;把两者学习有机结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才能奋力书写好新时代的亳州精彩答卷。
时政部记者赵琳琳:报纸分量轻 社会责任重
光阴总是在不经意间从指缝中悄悄溜走,转眼已是我从事记者生涯的第13个年头了。十三载光阴,我从青春少女变成老阿姨,但是作为一名记者的初心和担当却从未改变。
2019年对我来说是充满挑战和激情的一年,这一年,我转型成为时政记者,也面临着以前从未有过的挑战;这一年,我潜心学习,注重提高个人时政新闻素养;这一年,我不是在采访现场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不是在写稿就是在做写稿的准备;这一年,虽然辛苦,但在工作中体验到收获成绩时的愉悦,体验到不断成长的快乐。
每当记者节到来之时,我的内心都会进行一次自我审视,也会有很多新的认识和感触。有时殚精竭虑写完一篇稿件,感觉已经很满意了,但第二天一见报,总能发现一些缺点和不足,下次唯有更加努力才能让缺憾降低到最小。
一张新闻纸分量很轻,但承载的社会责任却很重。记者的价值,就是记录时代、揭示真相、守望社会。我将继续牢记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进一步践行好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讲好亳州故事,传播好亳州声音。
社会部记者路振杰:十年老报人 变身新记者
前段时间编辑在工作群里通知:写稿子时不要专门提 80 后了,80 后已不再年轻,00后才是新闻。
瞬间觉得被撸了标签。
并不是新闻科班出身,十多年前,因为好奇和敬畏入了行,因为工作需要,长期在“幕后”工作。年初,在这个不再年轻的年龄,再次回到一线,和身边的弟弟妹妹们奔波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
总是被人问起,为什么选择回到采访一线?我总笑着回答,就像当兵,总想上战场真刀真枪干一仗。这,也许就是“初心”。纸上得来终觉浅。做一名记者,并不容易,更何况是在这个媒体变革的时代。追求真相,突破前行,用极短的时间去体验人情冷暖和世态起伏,然后再抽离出来。精力和能力不断被考验。
近一年来,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和思维有了很大改变。
工作中,会有很多的苦恼、焦虑、纠结……
有时觉得,记者能做的事情、能起的作用很有限;有时又会为小小的收获,内心欢喜不已。
感谢这份职业,让我能一直在路上,让我持续葆有一颗年轻的心,一个永远不安于现状的灵魂。
记者节,只要新闻在,天天都是记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