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环境监管触角伸向基层末端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媒体名称:安徽日报

版面日期:11月19日“绿色视野”版

内容提要:报道今年5月底,亳州市在全省率先探索设立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站,把监管触角伸向基层末端,确保责有人负、事有人干,推动基层环保工作长效化、专业化,有效打通了乡镇生态环保的“最后一公里”。

报道分别以“乡镇有了环保专职队伍”“小小环保站发挥大作用” “基层新模式被全省借鉴”为题,报道了亳州市设立的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站发挥的大作用。

报道称,亳州全市79个乡镇、9个街道办事处均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站,主要承担所在乡镇生态环境保护日常工作,包括水、土壤、大气污染防治等,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向乡镇党委政府和县区生态环境分局报告,同时负责协助乡镇党委政府落实好生态环境保护属地监管责任,整改突出问题。

报道称,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站的设立, 进一步压紧压实了乡镇党委政府属地责任,解决了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忙时全上阵、平时少人干”问题,确保基层环保工作事有人干、责有人负,建立了基层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让打通生态环境保护“最后一公里”变成了现实。

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表示,亳州市建立乡镇生态环保工作站,将生态环境监管触角深入到了最基层,有效解决了基层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环保工作长效机制,这是打基础、管长远的好做法。各市要借鉴先进经验,推进基层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常态化,夯实污染防治基础,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群众环境获得感。

该文由夏胜为、武长鹏、汝平报道。(本报记者 整理)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