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清铺”往事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涧清铺”是位于亳州市西大门谯城区十八里镇的旧称。集镇距离城区十八华里,北枕涡河,南傍311国道,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亳州志》(光绪)中《坊堡街巷附》即记载为“涧清铺”,《民国亳县志略》部分亦称“涧清铺”。后设镇,始称涧清镇。新中国成立后,涧清镇改为“十八里”。岁月沧桑,关于涧清铺的旧时岁月,现在已鲜为人知了。

集市旧貌

民国时期的涧清铺,荒凉落寞,四周残存有倒塌的古寨墙,但“寨门”已经有其名而无其实了。东西南三面的寨外还有几段“寨海子”(护城河),海子里一段有水一段干涸,干涸的地方被人种上了庄稼。寨门外的吊桥已不存在,变成了土桥。以西寨门外的“吊桥”为界,往东叫寨里,是居民区;往西叫寨外,为商业街。

涧清铺庙宇众多,有泰山庙、关帝庙、岳王庙、火神庙、南小庙、土地庙等好多座,其中泰山庙规模最大,有大殿,有南山门、配殿、香堂,还有一个东西狭长的大院子和新盖的几间草房,大殿明柱上挂有“碧浪慈航使孽海余生皆上岸,霞光普照教麒麟虎子俱临门”的半圆形的木质楹联。

涧清铺是乡村里集镇,每到农历的单头日子“逢集”,四邻八乡的农民肩挑手提蜂拥而来,给这荒凉落寞的集镇以勃然生机。农民们挑着各色各样的农产品,沿街摆放,摆满了大街小巷,往来行人接踵摩肩,行人走路也要从人缝里钻来钻去。集上有大小商铺数十家,如范家的“瑞泰粮坊”,李晓初先生的“萃华医院”,董家的酱园店,杨家的杂货店,胡家的中药店,高家的银匠铺,董家的染坊,陈家的茶馆(客栈),张家的饭店,张家的木匠铺,刘家的铁匠铺,侯把家的大烟馆……来往买卖的农民和小商贩川流不息,集市上日用杂货、蔬菜瓜果、点心吃食、竹木农具、衣帽布匹、医药商品等一应俱全。

把“涧清铺”改名为“十八里”,并不是政府发起的,也没有哪届政府专门发布公告或发布文件给涧清镇改名,这完全是我们党走群众路线的结果。因为涧清镇距离亳县县城是十八华里,老百姓说起话来总是自称此地为“十八里”,渐渐地,涧清镇就被老百姓叫成了“十八里”。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行文时认可了“十八里”的称呼,就这样,“涧清铺”的大名,无声无息地被“十八里”这个大众化的名称所取代了。

学堂惊魂

抗战时期,涧清铺的学堂校舍被日本扫荡一空。后来的小学堂设在泰山庙里。泰山庙庙宇有着东西狭长的院子,庙的南山门旁挂着“涧清镇中心国民学校”的牌子。之所以叫“中心国民学校”,是因为当时在亳县县城以西地带,每个乡镇都有小学,而县里规定,城西片区各学校以此校为中心,管辖其他学校,故而得名。

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泰山庙里的学堂显小了。政府把镇西头新建的镇公所后院,划了几排房子给学校,扩大了办学规模。当时的镇公所大院位于集市和涡河之间,大门朝南,前院几排房子是镇公所办公和生活区,后院几排房子就是学堂,学堂在大院东边球场西边开有偏门,师生出入方便。

战乱时期,镇公所有二三十镇丁,荷枪实弹,凶狠异常,常常把乡民抓到所里,严刑审讯,被审乡民哭叫之声十分瘆人,学校师生非常反感,常常与大兵们发生摩擦。

1947年,一天大清早,学堂里书声琅琅。那时读书,学生大多念仰脸歌子——眼睛并不看书,嘴里嗯嗯啊啊像唱歌一样:

“我的妈妈,

正在抚着我的额角悲啼,

猛然一声炮响,

把我从梦中惊起……”

突然,“啪”的一声枪响,停了一下,又“啪”地响了一声,紧接着,“噼啪噼啪”枪声越来越急,原来是我军某部游击队袭击了国民党镇公所。一群战士把镇公所和学校包围了起来,镇公所的人员衣服都没来得及穿,有的披着被子,有的光着身子就被抓了。学校也被包围起来了,小学生们都吓坏了,抱着头躲在课桌底下。一个持枪的游击队员喝令屋里的人出来,大家都不敢动。这时候,三年级一个叫高振朝的同学双手举起老高,站出来喊:“我们都是学生,我们都是学生,不要开枪,不要开枪……”游击队员一看屋子里都是小孩,就和和气气地放过了大家,让孩子们继续念书。

军民一家

1947年的一天,镇上居民范翔云家大哥结婚办喜事。范先生写了喜对联贴在门上。家里请来厨师,支起大锅煮肉,做了各种荤素菜肴,生菜、熟菜摆满了三扇门板。那天下午,镇上来了一支部队,士兵着装多是灰色,有的颜色偏黄,都很整齐。他们来到范先生家附近,打算驻扎下来,就开始号房子(在房屋墙壁上标注号码,以示征用)。范家的三间小堂屋被号去了,附近人家的屋子也一排排一座座被标上了编号。

傍晚时分,出来一个军官模样的人,那人见范家门边贴着喜联,知道是在办喜事,就把那个号房子的军人找来,训了一顿,说:“这家人在办喜事,咱们怎么能编号人家的房子呢?快擦掉!”于是,再没有军人来打扰了。

问事的大总还是特别担心:“咱煮了这么多肉,做了这么多菜,现在摊上过队伍,要是队伍把咱的菜都吃了,可怎么办啊?”范先生的父亲是读过书的人,他决定:“随他们吧。吃了就吃了,要是吃完了咱们再买!”

晚上,一个军人持枪来到家里。他抽着旱烟,就那么面朝外站在院子里。

半夜时分,家里请来帮厨的亲友邻居忙前忙后,又累又饿,想吃点夜宵,就整了酒菜,准备吃喝解乏。见那位士兵一直站着,不歇不息,大家就邀请他过来一起喝酒吃肉。士兵却摆摆手,坚决地拒绝了。原来,这部队是我们人民解放军的部队,这位士兵是部队派过来站岗值守,专门看着不许其他军人来群众家里偷吃的。天明,军人们扫地的扫地,挑水的挑水,然后,排着长队,大踏步而去。

那时候,我党的军队已经改制,称作“中国人民解放军”了,但老百姓仍习惯于“八路军”的叫法。当时传闻很多,有的说八路军怎样怎样好,也有传言说部队事情,让老百姓真真切切明白了“八路军”铁一般的纪律和一心为民服务的初心。

部队离开后,范先生的父亲激动地向亲友邻居宣告:“这就是八路军!人家真是仁义之师,必将无敌于天下!”这是涧清铺人民第一次认识我们的人民军队。

(根据范翔云先生口述及博客资料整理)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