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涡阳县在农村改水改厕过程中,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通过共商共建实现共享—— 群众主动干 政府帮着办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媒体名称:安徽日报

日期版面:12月16日1版

内容简介:报道我市涡阳县在农村改水改厕过程中,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政府与群众共商共建,最终人民群众共享改水改厕的便利。

报道称,农村改水改厕既要达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目的,又要让群众参与进来,自觉维护好环境,最终让群众满意。涡阳县结合开展主题教育,决定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设固定模式,群众愿意用哪一种方式就用哪一种。

涡阳县西阳镇葛圩村退休党员葛建超是村里党小组组长,他一听要改厕,第一个站出来带头改。葛圩村还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再开村民大会举手表决,当群众看到外地整洁的村庄,漂亮的村容村貌,大家心里自然有了一本账。“说清了、讲透了、看明白了,没有人不愿意改的。”葛建超告诉记者。

改水改厕,牵扯到施工。涡阳县调研发现,群众对施工特别关心两点,一是经费,二是质量。在改水改厕过程中,涡阳县专门派出技术指导组,培训本土施工队,确保“施工队不出村”,由改厕户自行选择施工队伍、与施工队直接结算费用。本村泥瓦工和群众共同出工,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也方便了后期管护。

施工过程中,由技术人员、镇村干部会同农户进行三方监督,共同按标准验收,谁验收谁签字,长久负责。同时,在村公示栏张榜公示政策奖补及改厕费用明细,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施工不出村、工钱上了墙,东家西家可比较,群众自然就放心。

文章还报道,在临湖镇张庄村,厕所废弃物经过“小三格”发酵,和生活污水接入主管网,收集后自流至村内大三格污水收集池,经过厌氧发酵,在辅助生态处理池多层净化处理后达到灌溉标准,排入水生植物生态塘。“我们通过开党小组会、群众会,大家举手表决选择了这种生态模式。”张庄村村民张涛说。

目前,涡阳县已累计完成改厕验收6.8万户。今年9月,涡阳改厕模式还代表省里在全国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视频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该文由《安徽日报》记者武长鹏、通讯员李涛报道。(记者 武景 整理)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